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11-23 17:30:20
5、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個政策:重農抑商。
兩個方面: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
三大特點:商人社會地位低,商業發展艱難曲折;受制于農業的發展;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
四段歷程: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坊市嚴格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業經濟繁榮;坊市界限打破;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的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
(3)長期以來抑商和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7、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性質、政策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是政府與外國進行的朝貢貿易,目的不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主要是加強友好往來。
往往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和采取“倍償其價”的方法,政府在貿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影響了中外貿易的持續發展。
(2)明清時期對外貿易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影響了中國社會向近代的轉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