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匿名 2009-11-13 10:42:56
衛生部在近日下發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在治“網癮”中,嚴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預方法,如封閉、關鎖式干預,嚴禁體罰。孩子有網癮,最著急的一定是家長。那么,要采取什么辦法治療網癮呢?筆者認為,與任何外在措施相比,愛才是治網癮的良藥。
真心關愛比機械地強制更有效。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染上網癮后的第一反應不是反思自己的責任,追尋源頭,而是考慮選擇哪家戒網癮機構管用。殊不知,將孩子送進這些機構并不一定就是對孩子好。今年8月,廣西南寧的一名16歲少年因迷戀上網,被父母送到一家“訓練營”戒網癮,十多個小時候后突然死亡。無獨有偶,山東臨沂市精神病醫院醫生的電擊療法以重創孩子身體和心靈為代價來戒除網癮,也給孩子們造成極大傷害。即使撇開這些方式不談,送孩子去訓練營戒網癮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不少人在訓練營改好了,一回家又故態復萌。
真誠理解比粗暴責罵更有效。很多家長對待網癮孩子簡單粗暴,輕則拽網線、拔電源,重則拳腳相加。無論怎樣用心良苦,選擇了一種錯誤的表達方式,就已經意味著失去了正確的立場。有的孩子上網是因為最近學習壓力大,有的孩子是缺乏自制力,他們可能也為了沉迷網絡而倍感苦惱。父母不但不能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反而“一棒子打死”,只能把孩子推得更遠。
善意溝通比盲目禁令更有效。在許多家庭中,孩子與大人間缺乏溝通,家長往往不明白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寧愿上網找聊友也不愿和父母說心里話。面對孩子在網上漫天遍野聊天找伙伴的現象,家長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只好嚴守“禁令”,通過一味限制孩子上網時間,或限制零花錢等手段達到戒除網癮的目的,卻沒想到,這樣反而把孩子推向虛擬網友一邊。孩子沉迷網絡世界,費盡周折見網友的事件層出不窮,對家長反而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信任。
歸根結底,如果一個孩子不愿與父母交流,這應是父母的悲哀,畢竟和孩子最親的人理應是他們。如果孩子染上了網癮,家長與其憂心忡忡或急于責罵,不如敞開心扉,放下架子,用愛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
網癮如何界定?
衛生部《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稿中指出,是否沉迷網絡,需由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判斷建議,對因上網造成社會功能受損的未成年人,出現以下6種情況時,家庭和學校應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1.對上網有強烈的渴望或沖動,想方設法上網。
2.經常想著與上網有關的事,回憶以前的上網經歷,期待下次上網。
3.多次對家人、親友、老師、同學或專業人員撒謊,隱瞞上網的程度,包括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4.自己曾經做過努力,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
5.若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怒和厭煩等癥狀,上網可以減輕或避免這些癥狀。
6.盡管知道上網有可能產生或加重原有的軀體或心理問題,仍然繼續上網。
哪些孩子最易上網成癮?
1.家庭不和睦的孩子
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對長輩的要求產生逆反心理,而家庭不和睦更會把孩子推向網絡世界。一般來說,家庭和睦幸福,孩子的成長就健康順利;反之,孩子會受到很大影響,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思想、學習和生活。當孩子覺得在現實生活中很煩惱、郁悶時,在家里得不到溫暖,但在網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世界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2.成績差的孩子
很多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玩起游戲頭頭是道。在老師、家長眼中,學習成績的好壞很容易成為評判孩子的標準,因此學習不好的孩子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網絡世界里沒有學習成績也沒有家長的批評。暫時逃離現實世界是孩子迷戀網絡的主要原因。家長在平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理解。
3.性格孤僻的孩子
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平時不愿和老師同學溝通,身邊的朋友少,遇到挫折很容易憋在心里,鉆牛角尖,“與其跟爸媽說,不如告訴網友”。而游戲中的團隊合作讓他們得到更多的滿足感。這使他們越來越依賴虛擬世界,沉迷于網絡。
4.自制力差的孩子
沉迷網絡不好這個道理很多孩子都懂,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總想多玩一會兒,再闖一關。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