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09-09-23 14:05:46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害怕學生出現解題錯誤,對錯誤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是司空見慣的。在這種懼怕心理支配下,教師只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結論,而不注重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害怕啟發學生進行討論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長此以往,學生只接受了正確的知識,但對錯誤的出現缺乏心理準備,看不出錯誤或看出錯誤但改不對。持這種態度的教師只關心學生用對知識而忽視學生會用知識。例如,在講有理數運算時,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確的結果,強調運算法則、運算順序,而對運用運算律簡化運算注意不夠,但后者對發展學生運算能力卻更為重要。總之,這種對待錯誤的態度會對教學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事實上,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成功的開始。學生所犯錯誤及其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至今仍然對學生時代的一節數學課記憶猶新。
當時老師講過a\+2-b\+2=(a+b)(a-b)后,讓我們自己分解x\+4-y\+4。很快大家就做完了。老師一邊巡視一邊督促檢查。但在最后教師宣布只有1人做對時,我們都感到非常吃驚。我們把x\+4-y\+4分解為(x\+2+y\+2)(x\+2-y\+2)錯在哪里呢?做對同學的答案是(x\+2+y\+2)(x+y)(x-y),兩相對照,我們發現原來x\+2-y\+2還可以繼續分解。于是,分解因式要進行到每個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給每個同學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學生典型錯誤并進行正確誘導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原因,教師對待錯誤的懼怕心理和嚴厲態度轉變為承受心理和寬容態度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數學學習實際上是不斷地提出假設,修正假設,使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水平不斷復雜化,并逐漸接近成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錯誤不過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某種嘗試,它只能反映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某個階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終的實際水平。此外,正是由于這些假設的不斷提出與修正,才使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因此,揭示錯誤是為了最后消滅錯誤,我們所說的承受與寬容也是相對于這一過程而言的。在教學中給學生展示的這一嘗試、修正的過程,是與學生獨立解題的過程相吻合的。因而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正確的結論,而且領略了探索、調試的過程,這對學生的解題過程會產生有益的影響,使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教師具備這樣的承受心理與寬容態度,才會耐心尋找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并做出適當的處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