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09-10-26 09:05:09
一名成績優秀的初一男生阿君因為適應不了離家寄宿的生活,開學不到兩周就退宿了。阿君的事例是個案嗎?不是。日前,在騰訊網看到一條消息《父親棄高薪當宿管員陪兒子讀研》,內文說什么從題目就可一目了然。如果說這也是個案,再看廣州大學城,啟用好幾年10所高校入讀的學生已達十幾萬,而逐漸在城中出現了一群特殊的家長:他們在高校周邊租房子,與學校毗鄰而居,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成為名副其實的“陪讀”一族。社會上總有部分人心理素質會差一點,抗壓能力弱一點,這并不影響整個社會的運作,但如果心理素質差,抗壓能力弱的群體中高級知識分子占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則問題就嚴重了。而從個案到大學城的群體情況可看出,我們部分高級知識分子的“心”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實從阿君的個案就可以有答案,現在無論是家長、學校甚至學生自己所關注的焦點均是知識性的學習,考試第一就是好學生,在奧數等競賽中獲獎就是有出息,學生能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樂于助人……會被肯定,但對升學沒幫助,只能作為興趣存在。換言之,在成績決定一切的評價體系之下,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知識水平形成落差是一件可以理解,甚至說必然的事。但是這個必然的結果卻是可悲的。
竊認為,“人才”,必須先而為“人”,才能成“才”。連最基本的做人素質都不達標,既使知識結構再完善,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之下也只會被壓扁,被淘汰。有人會提出,現在整個社會就是如此,憑一個家庭要扭轉談何容易。也許要改變人才評價體系的確不容易,但是作為一個家庭對孩子的評價體系的轉變,或者對孩子教育的焦點有所側重還是能做到的。在今年暑假,記者曾報道了一個高一新生獨自發起到寧夏治沙的事,為什么這個高一學生有如此獨立的性格與對自己認定目標的堅持?在大環境均一致的情況下,我相信這與她的家庭教育分不開。
家長,把知識性教育交給學校,將人格教育的重擔挑起來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