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10-02-22 11:23:52
一、通讀課文,完成下面各題。
1.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3.試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發表一點評論。
設置這三道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且這三小題是逐層深入的。第1小題,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內容;第2小題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深層內涵和寫作方法;第3小題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讓學生對學過的課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具體說來,寫對我的管教,主要寫了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了寫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責罰。寫母親對我的管教,表現了母親對我既嚴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寫母親作為當家的后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通過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和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容忍、溫和的性格。(3)寫母親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錯賠罪才罷休。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剛氣”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游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3.關于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見仁見智,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有教育意義的。作者母親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現為嚴格,有時過于嚴厲。這是由于舊社會的婦女把“相夫教子”作為“天職”和美德。而對于作者母親來說,深感教子的責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過早地去世,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時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對未來生活的全部寄托,還有如何才能對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這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壞毛病,生怕他不爭氣。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細而嚴格。
二、結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語句中劃線詞語的分寸感。
1.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2.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3.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設置本題是希望學生通過關鍵詞語的品味,來進一步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1.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愿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
2.說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現了作者謙遜的態度。盡管作者當時已是文化名人,而且這一“混”字與下句“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應該有人來管束“我”,但卻沒有,表達了作者遠離母親之后對母親的懷想;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我”還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說明了母親給“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時也非常符合自傳的語體特點。
三、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影響呢?回憶一下,并與同學交流,然后寫一個片段。
設置本題主要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會反思,獲得教益,并通過這一練習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能力。
這“極大極深的影響”正如作者自道:學得了好脾氣,學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以及在學習上勤奮、守時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親讓作者養成了寬容、善待、體諒的品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