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友投稿 2005-09-13 23:28:53
(一)要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準備關系到課堂學習的質量。有時課堂學習質量差的原因不在課內,而在課外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大致有四個方面:
(1)心理準備
有的學生只要一進課堂,就膩煩;一見老師進教室,就反感。覺得上課沒意思,完全沒有求知的欲望和向老師學習的謙虛精神,總盼著快點下課,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心理狀態,在這種心理狀態下,課堂學習往往收效甚微。
有的學生進了課堂,覺得老師講課有意思時就聽,認為沒意思時就不聽,或不好好聽,做他們自己的事或想他們自己的事,缺乏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無所謂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當然會使課堂學習效率大大降低。
有的學生一見老師進教室就分外高興,總盼著上課時能向老師學點新知識,解決些新問題,老師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心理狀態,使課堂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幾種心理狀態的形成,涉及到學生的學習動機、目的、意志和情緒,也涉及到老師的德才水平等問題。
每一個中學生在上課時都應該想一想,自己處于哪種心理狀態,然后再分析一下原因所在,以使自己課堂學習的心理準備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這是搞好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因。
(2)知識準備
知識準備主要通過預習來進行,預習時能了解新課的知識系統,排除聽新課的知識障礙。如果上課時因為涉及舊知識、舊概念,而使自己出現聽“天書”的現象,那就說明,上課前的知識準備沒有做好,需要及時調整。
(3)物質準備
物質準備就是把上課需要用的書、練習本、筆記本和其他學習文具在課前準備好,以免上課時因尋找這些用具而影響聽課效果,有些高年級的學生由于思想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課前準備反而不如低年級的學生做得好。每個學生都應當養成上學前整理好書包,上課前做好課前準備的良好學習習慣。
(4)身體準備
上課要靠大腦來思考問題,因此,大腦的機能狀態直接關系到上課的效果。要使大腦處于最佳的機能狀態,就要保證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有一篇文章,把人的生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百靈鳥型,主要特點是早睡早起,白天精神特別好;一種叫貓頭鷹型,主要特點是晚睡晚起,夜里精神特別好,而上課精神很差,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形象通俗。由于課堂學習是在白天進行的,因此要求同學白天的精神必須飽滿,可見,百靈鳥型的生活方式比較符合課堂學習的需要。
睡覺晚的原因很多。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貪玩,不抓緊時間學習,結果把作業全擠到了晚上;有的學生晚上看電視沒有節制;還有的學生因為學習水平低,效率低,所以需要的學習時間長,只好開夜車。
由于睡得晚,早晨感到又困又乏,不愿起床,為了不遲到,勉強起床,急急忙忙趕到學校,往往又擠掉了早飯的時間,因而上午四節課是在餓著肚子的情況下進行的,是在困乏的狀態下度過的,而困乏直接反映出腦細胞的學習機能狀態很差,饑餓又使這種狀態進一步惡化。為了能遵守課堂紀律,這些學生要不斷地與困乏和饑餓作“斗爭”,使學習時嚴重分心,很難做到跟著老師的啟發思考問題,使學習效果很差。嚴重時,還會在上課時打瞌睡,自動退出課堂學習,使聽課的連續性遭到“破壞”,以致一天的課堂學習毫無所獲,只得課后重新補課,這又使晚上的睡眠時間更加難以保證,形成惡性循環。
不少學生不明白,為什么過了一個假期,開學第一周反而特別累。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放假了,對自己放松了要求,放假第一天就睡得很晚,第二天早晨又想著反正不上課,結果起得也很晚,從此就開始了晚睡晚起的假期生活。開學了,一下子從晚睡晚起調整到早睡早起,使實際睡眠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第一周感到很累。經過一周左右的調整,又恢復了早睡早起的正常學習習慣,才使學習生活重新走上了正軌。
有些住在家里的學生,自控力差,晚上睡得很晚,實際上過的是晚睡早起的學習生活,結果長期睡眠不足,飲食不當,使課堂學習的效率一直很低,少數人甚至因此而搞垮了身體。
如果觀察一下優秀生的上課表現,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精神飽滿,全神貫注,根本見不到他們打瞌睡的現象。是他們精力過人嗎?不是,經過調查發現,他們的意志品質比較好,能夠長期堅持早睡早起,不開夜車。他們中午不做別的事情而充分休息,午休后還留點時間活動一下,使自己興奮起來,下午照常能夠以飽滿的精神學習。課間10分鐘,他們也不做作業,而是積極到室外活動。可以說,他們上課的飽滿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效果,跟他們課前的身體準備有關,跟他們重視課堂學習有關。
總之,在課堂學習之前,如果在心理上、知識上、身體上、物質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那么在課堂學習時,才有可能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就會白白地浪費時間。
(二)課堂學習的幾個關鍵問題
課堂學習的關鍵是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毫無所獲。
要做到上課積極思考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專心聽講
我們常說,注意力是知識的窗口,不注意,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一個注意力不集中,聽講不專心的學生,雖然天天身在教室卻心不在焉,因此仍然一無所獲。
要做到專心是很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走神”,也叫“思想開小差”的毛病。
有不少學生,一方面抱怨學習時間太少,另一方面在上課時,又因“走神”而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怎樣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專心聽講呢?
①要寄希望于課堂
前面說過,課堂學習占據了中學階段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不在老師的指導下提高覺悟,增加知識和提高能力,那就等于丟掉了最重要的學習時間。優秀生的一條重要學習經驗是寄希望于課堂,而不是寄希望于“課下”,要通過提高課堂的利用率,來減輕課下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有了這種認識,課上就不容易“走神”了。
一個學習動機端正,學習目的明確,希望通過課堂學習來滿足自己強烈求知欲的學生是不容易在上課時“走神”的。
②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兩分鐘預備鈴一響,就要迅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可以回憶上節課老師講的內容,也可以回憶預習時的思路和沒有解決的問題,由于一上課就想著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就會積極主動地聽講和思考,“外物”就不易侵入了。
③不要鉆“牛角尖”
上課時,老師總要從一個問題講到另一個問題。如果第一個問題你沒聽懂,不要在課上死鉆“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講,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課下再去鉆研,這樣就可以保證聽課的連續性。假如第一個問題沒聽懂,就一個勁地想,可老師卻不會因為你在思考這個問題而停止講課,等你從“牛角尖”中醒悟過來時,聽課的連續性已經遭到“破壞”,思路也接不上了,造成一步掉隊,步步跟不上,整堂課全聽不懂的后果,上課時鉆“牛角尖”的現象屬于注意力不能及時正常轉移的“走神”,在學生中比較普遍。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上課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有問題,記下來下課再說,保持思維的靈活性。
④要當課堂的主人
要當課堂的主人,就要積極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當旁觀者。具體說,就是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演示實驗;要大膽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筆記等。由于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專注于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自然就不容易發生“走神”現象了。
⑤課間不要從事太興奮的活動
有的學生在課間10分鐘看武俠小說或偵探小說,下象棋或圍棋,議論外出旅游,或者為了一個問題辯論得面紅耳赤……上課鈴響了以后,由于上述活動引起的興奮尚未消失,頭腦中往往還在想武俠的打斗,案子的偵破,下棋的勝負……這些“興奮波”的存在直接干擾了正常的聽課,使上課名存實亡了。
也有不少學生還常常利用課間做作業,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做作業引起的“興奮”,也會引起上課因作業問題而“走神”。再說課間做作業使大腦得不到休息,也不符合用腦衛生。
課間10分鐘最好離開教室,到外面散散步,吸點新鮮空氣,也可以搞些輕微的體育活動,通過積極的休息,使大腦的疲勞及時消失。
要做到專心聽講,還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個是聽講不要從興趣出發,要多考慮學習的需要。有的學生只愛聽那些有趣的具體內容;而對于那些理論性強,比較枯燥的內容,就不專心聽,這樣就使他們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達不到理論的高度,影響了學習的質量。
另一個是上課聽講時,要特別注意開頭和結尾。因開頭往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概括上節的內容,引出本節的新課題,而結尾,卻是一節課的高度概括或總結。
一般學生往往容易忽略這“兩頭”。
剛上課,心里還沒有安定下來,聽不進去,再加上有的學生認為,反正是開場白,沒什么用。快下課了,又想著下課的事,什么搶占乒乓球臺,搶占籃球場等等,心又浮了起來,結果什么也聽不進去了。
有一個優秀生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特別指出了上課時不要忽略聽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因為正是在這重要的開頭和結尾處最容易“走神”。
(2)當堂掌握
如果老師一進課堂就宣布:“為了檢查這節課的聽課效果,這節課的后10分鐘要進行測驗,測驗結果將計入平時學習成績。”那么,這節課的效果一定不錯。為什么呢?因為絕大多數同學都會暗下決心:今天一定要好好聽,爭取當堂掌握。上課時,就會特別專心,積極思考和認真記憶。可見,課前有沒有一個“必須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么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
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系,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重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當堂掌握所學的知識呢?
前面講過,知識的掌握要經歷領會、鞏固和應用三個階段。
什么叫領會呢?
領會是掌握知識的初級階段。也可以說是信息輸入和加工的階段。
在上課時,通過看板書、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和演示實驗,通過看幻燈片和教學電影,通過聽老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頭腦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感性認識,在老師進一步的啟發和引導下,再積極動腦思考,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對一類事物形成了本質的和規律性的認識。
本質是指同一類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一般用概念來表示,用詞來標志的。例如,看一看“單質”、“化合物”、“蒸發”、“擴散”等詞所標志的概念的內涵外延,就可以知道,它們表示了一類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如科學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二冊101頁所說的“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161頁說的電的“歐姆定律”,初中化學50頁說的“質量守恒定律”等原理,都客觀地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因果的必然聯系。
我們每天學習的學科理論,正是由概念和原理(規律性知識的統稱)所組成的知識系統,因此,可以把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和原理的過程叫做領會,一般也叫理解,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點區別的,這里就不細加說明了。
上課時,老師常說:“大家明白不明白?”或者說:“理解不理解?”如果說明白了理解了,也就是說領會了,就是初步形成了對一類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例如對角、平行線、酸、堿、鹽等概念的領會,就經歷了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深不可測的,而是天天在課上和課下進行著的。
什么叫知識的鞏固呢?
知識的鞏固是指在頭腦中所保存知識的持久記憶。當然,要想記憶持久,就需要在記憶之前,對知識有深刻的領會,記憶之后,還要不斷地復習和使用這些知識才行。
如果通過領會得到的新知識不能在頭腦中持久記憶,或者說,知識不能在頭腦中鞏固,那么知識就無法積累,在獨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就會束手無策。
什么叫知識的應用呢?
所謂知識的應用,就是用已經領會和鞏固了的知識,去解決有關問題。通過應用,不僅能檢查知識是不是真正領會了,是不是真正記住了,還可以促進知識的領會和鞏固。
由于學生認識能力的差別,因此,一節課下來后,學生之間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往往有明顯的差別。有的進入了領會階段;有的進入了鞏固階段;有的進入了應用階段;有的則處于糊涂狀態,對所學的知識還一點兒沒有掌握。
從學生課后完成作業的情況看,可以明顯地見到對上課所學知識掌握程度上的巨大差別。
有的學生做作業時,不看書便可一氣呵成,看來,通過上課,他對這部分知識已經很好地掌握了,當然,還要看他做的作業是不是能檢驗出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
有的學生在做作業時,還需要稍微翻一翻書,看一下,查查自己記的概念或原理對不對,這說明他上課已經領會了,或者說明白了,但還沒有記住,或沒有完全記住。
有的學生在做作業時,一籌莫展,這說明他對上課所學的知識,既沒有領會,也沒有記住,自然就更不會應用了。
要想當堂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聽講時應當注意什么問題呢?
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觀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要把重點放在認識事物的思考過程上,千萬不要跳過認識事物的艱苦思考過程而直接去背結論。
例如,初三學生往往不易搞清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對這些概念,不少學生是死記硬背下來的,當老師指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指物質的化學變化,氧化劑和還原劑指的是物質”時,有的學生才恍然大悟,因為背了半天,對概念的適用范圍,所指的對象還很不清楚,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領會。
有人把上課能積極思考問題,善于抓認識過程,抓領會與理解的學習類型叫做“理解型”。那么,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類型則是屬于“死記型”,他們的特點是跳過認識事物的艱苦思考過程,直接背結論,或者說不明白就背。他們的學習方法可以叫“四記學習法”,即“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重結論輕過程的聽課態度和方法,使不少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一開始就走進了死胡同,導致一部分學生掉進了后進生的行列。
如果課堂學習時的領會過程發生了“卡殼”現象(聽不懂了)怎么辦?這時千萬不要停下來找原因,而可以在筆記本上記隨筆的地方做個記號,只當已經聽懂,繼續努力往下聽,不懂之處,課下再說。
有的學生,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問題上,因而與記筆記發生了矛盾怎么辦?有一個優秀生是這么處理的:“如果記筆記妨礙了聽課的話,干脆不記,以聽懂為唯一目的。但上課的時候也要拿一支筆,并非記老師的原話,而是當老師講到某個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時,在紙上記下符號或簡要地記上幾筆,下課后再去考慮。”有的學生上課,不動腦筋,把精力全放在記筆記上,往往造成下課后筆記一大本,而問題卻是一大堆的被動學習局面。
(3)思路清楚
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線索步驟。
上課聽講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師在講課時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師學習如何科學地思考問題,以便使自己思維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知識的領會進入更高級的境界。
有一位優秀生,他在中學時,因物理的學習成績優異,經老師特許,上課時他可以不聽講,但老師見他每節課仍然聽得很專心。老師想,他已經懂了,還在聽什么呢?直到老師看到他的學習總結后,才找到了答案:“雖然老師講課的內容大部分我早已掌握了,但老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方法我還沒學到手。我聽課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維方法跟老師的思維方法做比較,找出差距,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這是一些特別優秀的學生所使用的方法。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學習具體學科知識上升到學習科學思維的高度,正因為如此,他們在思路搞清楚的過程中,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分析綜合是常用的思維方法,即先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或各種屬性分解開來,一個一個研究,這叫分析;然后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或各種屬性,再聯合成整體進行研究,這叫綜合。
初步掌握了分析綜合方法的學生,在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就比一般同學要強。
除了學習分析綜合方法以外,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還可以向老師學習歸納法和演繹法。
例如,講歷史和政治時,經常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而數學的不少證明題,又經常使用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法。
此外,為了抓住事物的特點,避免混淆,老師在上課時經常采用比較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老師還常采用分類的方法,為了得出基礎概念和基本原理,老師幾乎天天在采用抽象和概括的思維方法。所有這些思維方法,在課堂學習時,在理清思路時,都要注意學習。
在理清思路過程中,還要學會掌握思維的規律。例如,形式邏輯學中講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辯證邏輯學中講的對立統一的思維規律、量變到質變的思維規律和否定之否定的思維規律。
在學習過程中,這些規律經常在起作用。一個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步學會辯證思維,學會用對立統一、發展變化的眼光去認識客觀事物。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掌握了科學的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也就是掌握了最根本的學習方法。
為了能保持課堂學習思路清楚,應當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點有關思維的科學知識,如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這也是許多學習成績優秀,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學生的一條經驗。
(4)要抓住各學科的特點來學
中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的科目也越來越多。如果不抓住各學科的特點來學習,就會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
例如,生物、物理、化學等實驗學科,在課上經常要做演示實驗,要看實物、模型、標本和掛圖等,以后還要做驗證實驗,因此在上物理、化學和生物課時,就要善于觀察,善于動手,否則就很難學好這些學科。
語文和外語與實驗學科不同。主要的工夫要花在字、詞、句、段、篇章等方面,在聽、說、讀、寫的活動中更好地掌握語言和文字,知道了這些特點,那么在外語和語文課上就會認真聽,大膽說。就不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只重讀、寫,輕視聽、說了。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就要在上課之前做好心理、知識、物質、身體四方面的準備工作,課上要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做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專心聽講,并力求當堂掌握,思路清楚。
這樣,不僅能學好各學科的知識,而且能通過各學科的課堂學習提高認識能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