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友投稿 2005-09-14 21:56:53
觀察是我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觀察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活動的知覺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社會、觀察自然、觀察實驗等來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科學思維活動的“加工”,來繼承前人的科學成果。當然,也可以先理解科學的結論,然后通過觀察來驗證這些結論。
觀察的重要性,在實驗學科的學習中表現得比較具體。
物理學家丁肇中說:“自然科學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是從實驗中產生的。”作為學生,要想繼承這些自然科學的成果,要想真正學會它,同樣要通過大量的實驗觀察,通過精心的實驗,高效地重復前人所進行的通向成功的類似觀察,再經過思考,可以迅速地得出結論。因此,實驗觀察在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大致統計了一下:中學物理的演示實驗有253個,學生動手的實驗有49個;化學共有演示實驗194個,學生實驗35個。理化實驗總計有531個之多。
為什么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教材中,把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作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呢?為什么老師把演示實驗是否做成功作為上課成敗的關鍵呢?就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觀察的機會,以便有可能開展正常的學習活動。
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許多結論,就是在這些實驗觀察后,通過思考而誕生的。
同樣,在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和美術等學科的學習中,也離不開觀察,都需要自覺地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否則,思維活動將會變成無源之水而枯竭。老舍說:“盡管他生活在工廠里,農村里,身邊有許多令人激動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沒有仔細觀察,人與事都從他身邊溜走了,因此,到提筆時,他就會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了。”一個學生在什么時候寫作文最順手呢?一般是在認真觀察了社會或自然之后。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觀察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這涉及到學生在觀察能力上的差異。
例如,化學老師拿起盛著硫酸的試劑瓶,把瓶蓋取下,放在桌上,然后,往試管中倒硫酸溶液,倒完后,又蓋好瓶蓋。整個操作過程在全體學生的觀察下靜悄悄地進行著。這時老師突然提出兩個問題:
①剛才倒酸時,試劑瓶的標簽朝著什么方向?對不對?為什么?
②瓶蓋是怎么放的?對不對?為什么?
對這兩個很簡單的問題,回答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要求老師再重新操作一遍,因為事先不知道老師要提問,所以沒注意觀察。
第二種,觀察到了老師倒硫酸溶液時,試劑瓶的標簽朝下,沒有對著手心,瓶蓋也沒有倒放,但由于實驗知識沒學好,所以不知道對不對。
第三種,不僅觀察到了老師的整個操作細節,而且正確地指出了老師操作中的錯誤和害處。
可見,對同一個實驗,由于觀察能力的不同,效果大不一樣。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觀察能力呢?
(一)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
學生的實驗觀察,目的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為了學到新的知識,一類是為了驗證新學的知識。
先談一下為獲取新知識的觀察。
在生活實踐中,在科學實驗中,先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思維,上升為理性知識。例如,將固體的金屬鈉放入水中,觀察到鈉浮在水面,與水發生反應,變成銀白色閃亮的小球,而且越來越小……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通過思考,從觀察到的現象之中,可以學到以下新知識;
鈉的密度比水小;
鈉和水反應激烈,是放熱反應;
鈉的熔點比較低,因此在反應過程中被熔成液態,又由于表面張力而成球狀等等。
可見,通過對金屬鈉和水反應的觀察,學生認識了鈉的一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類觀察不僅使學生能順利地獲得新知識,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助于在未來工作中去發現,去創造。
再談一下驗證新知識的觀察。這類觀察是為了驗證已知的結論。
例如,初二物理課學完了“物體的浮沉條件”之后,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利用裝著沙子的試管作為浮在液面上的物體,研究它受到的浮力跟它的重量有什么關系,從而驗證了“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的重量”的結論。
這種驗證式的實驗觀察,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對觀察到的現象往往認識得更加深刻。
在上述兩類觀察活動中,如果觀察目的非常明確,在觀察時就容易抓住關鍵的現象,對現象的感受也會更深。不少優秀生表現出了很強的觀察力,這與他們在觀察時目的性強有著直接的關系。
優秀生很注重預習,他們在上課前對知識就已經有所了解,在老師做演示實驗時,對別的學生講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對優秀生則是為了驗證自己新理解的知識,是為了豐富感性知識,所以他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重要、最關鍵的現象上。
優秀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時觀察目的非常明確,對實驗的全部操作程序和應當看到的現象十分清楚,所以很少看書,便能獨立地一邊操作、一邊觀察,并隨時做觀察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因此每次實驗都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也有不少學生觀察目的不明確,計劃不具體,所以觀察效果很差。他們走進實驗室,還不知道要做什么實驗,不知道觀察什么現象,更不知道如何通過實驗操作來達到觀察的目的。往往一邊看著書,一邊操作,看一步做一步,這種抓中藥式的實驗法,收效甚微。他們觀察目的不明確,糊里糊涂地走進實驗室,又糊里糊涂地走出實驗室,這也正是他們學不好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重要原因。
(二)要有豐富的知識
觀察能力強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而豐富的知識,又可以提高觀察能力,捕捉到不易發現的重要現象,還能使觀察不停留在感性認識的低級階段。例如,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有一次經過太行山,看到許多蚌殼、海螺、大鵝卵石等東西,感到很奇怪,因為這些只有在海底和海濱才能存在。據此他作出判斷:高高的太行山原來是遠古時代的海濱。提出了華北平原是沖積平原的學說,建立了海陸變遷的理論。不知有多少人路過太行山,不知有多少人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可為什么沒有沈括這樣的發現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有關的知識。而沈括卻具有豐富的海洋知識,所以他能通過觀察到的現象產生科學的聯想。青霉素的發現者弗來明為人類做出重大的貢獻,他曾謙虛地說:“我的唯一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其實,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弗來明具有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否則,就是觀察到了,他也不會認識到它的重大意義。
上述事實說明,缺乏豐富知識基礎的觀察,只是一種膚淺的、低級的、原始的觀察,正因為如此,不知使多少有價值的現象從人們眼前滑了過去。
(三)要動腦多想
我們知道,哈雷彗星是由英國科學家哈雷在17世紀發現的。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它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從公元前613~公元1910年的兩千多年中,有31次珍貴的記錄,根據這些全面的觀察材料,不難發現:我們祖先每次觀察到的彗星形狀都十分相似,每次彗星出現的時間間隔均為76年,因此,看到的應是同一顆星。可惜,歷史上沒有這種重大發現的記載,結果這樣重大的天文發現,被善于根據觀察材料進行思考的后來人哈雷所揭示。
恩格斯談到思維在觀察中的作用時說:“單憑觀察所得到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他還說:“除了眼睛,我們不僅還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們的思維活動。”思維活動不但貫穿在觀察的全過程,還要延伸到觀察之前和觀察之后。
觀察之前,要確定觀察對象、觀察目的以及觀察計劃、步驟和方法,這些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完成。觀察過程中,對出現的各種現象,應當多問幾個“為什么”,應當對觀察中出現的每一種變化(現象),都打個問號,力求做出科學的解釋。在觀察結束后,面對一大堆觀察結果,要繼續思考。
難怪有人把觀察叫做“思維的知覺”。只有在觀察前、觀察中和觀察后,始終動腦筋思考探索的人,觀察能力才會迅速得以提高。可以說,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通過思維解決問題。沒有思維的觀察,只能使獲得的知識停留在感性認識的低級階段。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十分重視觀察,他說:“應當先學會觀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在他實驗室的建筑物上刻著“觀察、觀察、再觀察”的警句。在這警句中,還應當看到始終貫穿著七個字:“思考、思考、再思考”,只有這樣,觀察中得到的知識,才可能插上翅膀,飛躍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從感性知識飛躍到了理性知識的水平。
(四)要認真細致
觀察時,要專心致志,對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放過。不少學生觀察不認真,不細致,而這正是觀察中最忌諱的。
例如,化學老師在講到硫與鐵的反應時,做了個演示試驗:把少量硫粉和鐵粉的混和物裝在試管里,加熱到發紅,立即把酒精燈移開,反應繼續進行。
當老師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時,一個學生回答:試管底部先發紅,然后向上移動,顯然,反應是從下往上進行的。
老師又問:這說明了什么?學生答:是放熱反應。
老師又問:你怎么判斷是放熱反應?學生答不上來了。
為什么答不上來呢?因為在觀察時,只觀察到紅熱現象從試管底部向上移動,而沒有注意到紅熱一開始,老師就把酒精燈移開了。有的學生雖然看到了老師的這個動作,也誤認為是為了節省酒精。其實,正是酒精燈適時移走后,反應仍然激烈地繼續進行,說明了這是一個放熱反應。
再如,在老師演示用排水取氣法收集氣體(如制氧)時,有的學生因不注意觀察和思考,所以對先撤火,還是先撤試管搞不清楚,以致在自己做實驗時出了事故。
可見,觀察一定要認真細致,不能有半點馬虎。
(五)要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1)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
對事物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要觀察事物的各個方面,各種特性,然后,再觀察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例如,要掌握家兔的解剖知識,就先要觀察家兔的各大系統,組成各個系統的主要器官,然后再觀察各器官之間,各系統之間的位置關系,從而對家兔有全面的和整體的認識。
由于每次觀察總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可以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的重點。例如,學習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需要觀察一系列實驗:彈簧秤的實驗;磁鐵和鐵塊相互作用的實驗;磁鐵和鐵條相互作用的實驗;帶電紙球的實驗。這些實驗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上,而其他現象就不作為觀察的重點了。
(2)對比觀察
進行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
例如,學習光合作用時為了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光,把整片葉子放在光下照射,按操作步驟實驗,最后,用碘酒染色,葉子變成藍色,這是因為碘酒遇到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而起了變化。但是,這還不能說明光是生成淀粉的必要條件。如果有人提出葉子不照光,也可以制造淀粉,加碘酒也可以變藍,就不好回答了。這時就需要通過對照實驗來進行對比觀察,即把葉子的一部分遮住不見光,讓另一部分見到光,然后進行光照實驗。觀察結果,會發現只有見光的部分經處理后遇碘酒變藍,說明生成了淀粉。通過這種對比觀察,才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光是進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條件。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我們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可見,對比觀察,實質上是比較科學思維方法在觀察中的運用,可以大大加快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3)重復觀察和長期觀察
為什么要進行重復觀察呢?
首先,很多現象的出現非常迅速,稍縱即逝,觀察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所以需要進行重復觀察。例如,化學實驗有時要重復多次,才能得到滿意的結論。
其次,有時出現的次要現象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往往因此而忽視了對主要現象的觀察,只好再重復一次。例如,老師做氯氣和氫氣的化合反應實驗,點燃鎂條,引起氫氣和氯氣的檄烈反應發生“爆炸”,使瓶口的塑料片向上彈起。有的學生光注意看鎂條燃燒,或被強光照得來不及看集氣瓶――反應發生的地方。只好再重做一次,再觀察一回。
第三,對很多事物的認識,不見得一次就能完成,需要反復多次才行;又由于事物本身發展的周期性,這就決定了觀察的重復性。
為什么要學會長期觀察呢?
這是由于所觀察的客觀事物有它自己的發展過程或周期,有時發展過程很慢,周期很長,所以決定了觀察的長期性。
例如,遺傳學家孟德爾做了8年豌豆的雜交試驗,經過8年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的觀察,終于發現了著名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為什么要這么長時間呢?因為雜交后代會出現什么性狀,是高莖還是矮莖,要等到這一代結了種子,第二年種下去,長成了植株以后才知道,要觀察只有等到第二年。因為要一點一點地生長,著急也沒有用。這一點就不像理化實驗那樣,一次不行再來一次。能不能耐心地重復觀察,能不能長期地堅持觀察,也是觀察能力強弱的一種表現。
(六)觀察時應注意的問題
(1)要認真記觀察筆記
為什么要把觀察到的現象認真地記錄下來呢?因為由觀察得到的感性認識不一定能立刻上升到理性認識,原因如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低,觀察到的感性材料不多,還需要繼續積累,因此,需要把觀察所得先記下來,以便將來進一步研究時使用。再說有時觀察到的現象很復雜,數據很多,光憑記憶很不可靠,所以先記下來以備后用。
近代天文學創始人第谷臨終時,把他一生中觀測的750顆星辰的全部資料和底稿交給了他的學生刻卜勒,刻卜勒在第谷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地球行星三定律,即:刻卜勒定律,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基礎。如果第谷不把花了大量時間和艱苦勞動獲得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供后人研究,那么就會延遲刻卜勒定律的發現,而第谷一生的勞動也將付之東流了。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從1936年1月1日開始記氣象觀察日記,一直記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天天堅持記,一共記了40多本,這些觀察記錄成為氣象研究的寶貴資料。
科學事業要保持連續性,記錄觀察結果可以保證自己或他人把觀察或研究繼續下去。
不少學生在平時能認真地記觀察日記,這無疑對提高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很有好處。優秀生做實驗很注意記觀察記錄,這為他們深入學習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觀察記錄一定要真實、準確。有的學生實驗時不能忠實地記錄觀察結果,這是一種極不嚴肅的學習態度。
赫胥黎說:“我要做的是叫我的愿望符合事實,而不是試圖讓事實與我的愿望調和。你們要像一個學生那樣坐在事實面前,準備放棄一切先人之見,恭恭敬敬地照著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則,就將一無所得。”這話講得極有道理,對待觀察記錄就應該抱著這種科學的態度。
如果發現觀察的結果與預期的不一樣,那正是新的學習的開始,要仔細查找原因,進行分析、比較,改進實驗,直到徹底搞明白為止。
(2)要從多方面感知同一事物
要想使觀察的結果完整而深刻,不僅要用眼看,用耳聽,可能的話還要充分運用味覺、嗅覺和觸覺。
例如,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除了看到它是黃綠色之外,還應當嗅到它的氣味,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
(3)正確掌握和運用觀察的儀器和設備
以肉眼為主的觀察,在科研和學習中具有重大作用,但這些感官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感知終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各種觀察儀器和設備為我們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使我們的觀察越來越深入。有相當多的現象,不借助于這些儀器和設備,我們就無法感知,因此,應該認真了解這些“觀察工具”的性能,掌握操作的方法,熟練地運用它們為觀察服務。不少學生實驗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不會操作或不會熟練操作工具。
總之,觀察是每個學生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也是將來發現新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在中學階段應該認真培養自己的這種美德。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