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考試報 作者:安京京 2007-08-02 14:03:45
9月1日,北京市全體高一新生將迎來新課程改革。市教委基教處處長李奕認為,高中課改不是顛覆性變革,而是讓教育快速進入和諧發展階段,最終實現學校和學生的自我超越。
新課改帶來兩大變化
記者:高中新課改帶來了哪些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什么?
李奕:高中課改主要是兩個層面的變化。一個層面是學生和家長關心的那些具體措施、課程設置等學習管理方面的變化,另一個層面是對首都高中教育的發展所面臨的變化。
微觀層次的變化體現在諸多領域。時間上,由原先學期轉化為學段的管理;內容上,由過去的學科轉變為學習領域、學科和模塊的管理;在課程設置上,由統一的學科課表轉化為以選修和必修模塊為單位重組的帶有個性化特征的課表等。這些微觀環節的變化,實際上帶來的是學校管理和學校形態的變化,高中和以前有所區別。在學校里,學生可根據模塊的內容和自己的興趣程度來自主選擇課程,還會出現一些個性化的學校課程,學校的管理也由過去面向班級的管理轉化到面向學生個體的管理。學校要記錄每個學生的學分和成長記錄,最后認定他們的學分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標志著高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精細化,為學生的個性成長提供支持。
但從首都基礎教育的整體來看待高中課改,另一個層次的變化更值得關注。我們可能更加關注為什么要搞高中課改,高中課改期待3年、5年后的目標是什么?其實,我們期待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的增長方式實現一種轉變。當前,高中發展通常是針對學校教育教學、教師隊伍等,要抓課堂教學質量,要有考試、評價和升學率,雖然以學業成績和體育考試成績,再加德育表現作為對學生的評價依據,但實際各項制度設計和選拔機制仍然以學業考試成績為主。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也是相對統一的,大家同樣的課表,同樣的學習次序,不論是示范校或農村山后學校,都是國家規定的同樣課程。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固有的問題難以解決,如學生負擔比較重的問題,教學和考試不是很協調統一的問題,包括老師和學生負擔重,個性化的需求得不到回應和滿足的問題等。因此,首都高中急需一種新的增長模式,來適應現在社會經濟、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北京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首都的經濟社會要向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方向發展,對于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也是如此。所以,高中新課改另一個層面的變化就是要實現一種新的增長方式。
記者:高中新課改如何向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方向發展?
李奕:首都高中教育發展的“繁榮”體現在各個學校不同的辦學特色和學校文化的呈現,在現有體制下,學校發展有千校一面的傾向,個性化特征凸顯不出來,特別是以學校為單位的課程設置的多樣化幾乎沒有。在國際交流中,我們關注到像英國的伊頓公學等知名高中,無不具備自己特色課程,通過有意識的課程實際,把自己學校的文化特征、歷史積淀以課程為載體傳遞給學生,使得本校畢業生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畢業生。而在我國,從較好的示范高中到一般的高中,長期以來課程設置都一樣,參加的都是統一會考和高考,把高中變得更繁榮的目標是實現學校特色和課程設置的多樣化,使得每個學校和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這需要系統變革。
首都高中教育發展更加“文明”體現在工作中更加尊重教育規律,更加尊重學生需求,采用科學、高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而不是靠拼體力、補課等手段。
首都高中教育發展更加“和諧”體現在學校和學校之間、區縣和區縣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爭生源、爭師資、爭資源,應該是和諧相處、共同繁榮,各得其所,都有各自獨特的地方,這就是“教育生態”的概念。就像在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中,對于防風固沙和涵養水源,大樹的作用和小草的作用都很重要。首都的300多所高中學校,不同層級的學校對于整個首都基礎教育生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維護首都的穩定、保證首都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等方面貢獻卓著。因此,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也不是把這些學校都變成同一個水平,一模一樣,而是要讓他們和諧發展,各得其所,為首都發展建設提供不同特色、層級的人才。
首都高中教育發展更加“宜居”體現在課程改革最終要讓所有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即全體干部、教師和學生)受益,切實提高他們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幸福感,最終讓校園成為老師和學生樂于生活、樂于學習的“宜居”家園。
高中新課改的目標不僅是為了把課排好、模塊考好、會考安排好,更是期待著3年到5年之后,北京的高中能呈現出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形態。
新課改不會加重學生負擔
記者:高中新課改將使用多種教材,這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李奕:教學面向課程標準,采用一綱多本的方式。學校只用教材去實施教學,而評價學生和教育質量是面向課程標準的、脫離某一個版本教材的,所以教材版本的差異在高中課改后不是關鍵問題。按教育部要求,每個學科每種教材的使用范圍不能超過60%,在北京大約是50%。學生不用每種教材都學,只要按照老師的教學,使用所選擇的那種就行。千萬不必一一讀到,增添沒必要的負擔。但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多參考幾種教材,有利于拓展備課的視野。
學科老師教學時,需要把握好每個模塊的知識點、能力要求教到什么程度。在7月全員教師學科培訓中,特別對教研員和一線老師提出要求,要“精確定位,精確打擊”,給老師提供模塊教學的標準,幫助老師準確把握,不要隨意拓展內容。模塊考試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造成負擔壓力。高中課改要以人為本,要明確改革是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必須將所有的設計都能讓老師和學生承受得住,才能真正實現改革的目標。
記者:新課改會不會加劇學校間發展的不平衡?
李奕:這是個敏感又十分重要的問題。首先,應該如何認識學校之間的差異。整個社會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包含了數以百計、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不同層次的人才。基礎教育的培養對象是為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并非提供一樣“規格”的人才。不同層次的人才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和他本身能承受的學習壓力和學習內容是有差異性的,所以用教育生態的思路來看待所有學校和所有學生,提供給適合他們成長的教育資源,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是把所有學校都建成示范校就是最好的。如果真是那樣,可能反而會枯竭教育資源,破壞教育生態。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呈現出應有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從“適合”的角度切入的。最好的是最適合的,而不是最高的。
其次,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學校評價應該建立在其所創造的教育附加值上,即要看學校的教育“加工力”,進行出口和入口的比較。高中新課改后,對學校的評價方式將發生變化,不再像現在這樣只拿考試成績來說,如比較700分以上的人數等等。而是比較學校教育“加工力”,看增量和變化,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產生多大的進步是關鍵。真從這個角度來看,不一定示范校的“加工力”更強。而這種“加工力”正是學校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