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金婕 2007-11-15 08:57:44
懲罰,使孩子在體驗中承擔責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談“問題孩子”的教育
最近,新疆烏魯木齊市某小學就讀的8歲小學生東東(化名)被學校勒令退學在社會上引起了許多爭議。
校方稱,他經常不進教室上課,用鉛筆扎同學,用掰斷的帶尖刺的尺子劃同學的臉和脖子,用剪刀剪爛同學的校服。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16起。起初孩子的父母以為他心理有問題,結果心理醫生診斷說他是個正常的孩子。學校在教育無效的情況下,面臨其他家長越來越大的壓力。最后,學校作出了勒令東東退學的決定。
這個事件引發人們對如何教育這類特別調皮、行為上有諸多問題的兒童的思考,此外應該怎樣培養少年兒童健全的人格,也是大家所關心的話題。帶著諸多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教授。“問題孩子”的教育需要標本兼治
對待一個8歲的孩子還有什么不能寬容以至于要他暫且退學呢?我不相信這個孩子不可改變,有時候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記者:孫老師您好,請問您對上述事件中校方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孫云曉:我們只了解一般意義上的“好孩子”,如按時上學、守紀律等,對所謂的“壞孩子”卻往往只看到這個孩子影響了其他孩子正常的學習等負面行為。家庭和學校都沒有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復雜性,只是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這個事件中學校的做法雖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卻是錯誤的。
九年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孩子。心理醫生診斷這個孩子沒有心理疾病,就說明是正常兒童。這個孩子的問題是教育不當的問題。學校應該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教育手段來矯治他的反常行為,但可惜的是學校的很多努力,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記者:在整個事件中家長應該擔負什么樣的責任呢?
孫云曉:在整個事件中,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孩子是大人的影子”,一個8歲兒童之所以表現如此反常,一定和其家庭教育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
我能理解學校的無奈,實際上這個孩子反常行為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導致的問題。比方說孩子的父母、其他長輩平時怎樣對待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指責后回到家里父母是如何反應的,他在幼兒園是什么樣的表現,他的家庭教育如何,這些都對一個8歲兒童有深刻影響。可以說,在許多出現反常行為的少年兒童的身上,一定存在著不正常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關系。
記者:東東的班主任也說:“作為班主任,我想盡了辦法,進行了耐心地教育,但都不起什么效果。我現在要時時到班里監控,天天提心吊膽,生怕出問題。”可以說學校也有自己的苦衷。
孫云曉:對待這種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標本兼治才會有效。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太容易表面化,而處理問題也很膚淺。
在孩子出現反常行為的情況下,學校和家庭應該配合起來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如北京人大附中曾經也碰到過一個異常頑劣的孩子,打得同學人見人怵。學校經過了解發現是他的家庭教育很糟糕。人大附中采取的措施是給這個中學生單獨編一個班,單獨授課,老師也沒有瞧不起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孩子有明顯的好轉。
我現在想說的是,對待一個初中生尚且如此,對待一個才8歲的孩子還有什么不能寬容以至于要他暫且退學呢?我不相信這個孩子不可改變,有時候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記者:對于這種出現異常行為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能不能成立專門的諸如心理矯治、行為矯治機構等幫助他們?這有沒有可行性?
孫云曉:我們當然應當發動社會的力量來支持教育,幫助孩子,社會力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校教育學生,如專家進學校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或者把學生送到社會的某個機構接受一定時間的訓練,但根本原則是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不能離開學校,不能中止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也不能給學生扣上“問題學生”的帽子。
記者:您對東東所在學校以及孩子家長有什么建議呢?
孫云曉:首先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不能讓孩子離校,要讓他正常上學。如果在班級確實影響其他同學,自己又無法好好學習,學校可以考慮給他再創一個環境,讓老師輪流輔導。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緩解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快樂的、成功的體驗。其次,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會診,探討這背后家庭教育的失誤之處,同時也要分析學校行為有哪些失誤。最后,在此基礎上再設計有效的干預措施。
兒童的很多異常行為是由于不懂事,很多觀念還沒有形成,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我們對這樣的孩子更應該耐心教育,據我研究,中國的教育現狀是平均一個班有5個孩子被認為是“壞孩子”,有時老師對這類孩子的教育恰恰使問題復雜化,將解決問題變成了制造問題的教育,破壞性的教育,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現象。尊重孩子的懲罰要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懲罰是“要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而整個懲罰的過程是非常尊重孩子的過程。
記者:您在《好父母好方法》一書中提到“世上沒有壞孩子”,那么您認為教育孩子,尤其是兒童,應該以寬容為主,還是應該進行適當的懲罰呢?
孫云曉:對兒童教育來講,當然應該以鼓勵、表揚為主。因為孩子越小越容易認不清自己,非常容易自卑。兒童處于一個“他律”階段,容易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判斷自身行為的標準,如老師說自己是好孩子就認為自己是好孩子。
當然,教育從來都不應該只采取單一的手段,在鼓勵的同時,如果發現問題、毛病,應該及時進行批評,甚至懲罰。
記者:這些懲罰都有哪些方式呢?
孫云曉:懲罰有很多種方式。如對幼兒園孩子的打架行為,老師可以將他們強行隔離,坐椅子上十分鐘不許動,這對幼兒來說非常有效;懲罰也可以是剝奪做錯事的孩子的某些自由,如讓酷愛看電視的孩子幾天都不許看電視,在一段時間內取消吃美食的機會;學校可以通過處分、警告,剝奪參加活動或評獎的機會等進行懲罰;還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懲罰方法叫“后果懲罰”,根據孩子的年齡確定孩子對所犯錯誤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損壞別人的東西,父母給予賠償,這筆費用可以從孩子的零用錢中扣,或者讓孩子做一個月家務活,甚至打工等來補償費用。
“后果懲罰”也叫“自然懲罰”,就是用孩子的過失導致的后果來懲罰他。如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父親替他賠付了12.5美元。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他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自己懂得了什么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
記者:在現在的中小學,包括很多家庭都流行“賞識教育”,而您一直提倡“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您認為怎樣才是教育意義上的懲罰?
孫云曉:從教育意義上講,懲罰是“要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懲罰首先要鼓勵、肯定孩子,告訴他是個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歡他,而不能讓孩子產生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覺;第二步是告訴孩子他犯了錯誤,做了錯事;第三步要指出孩子錯誤行為的危害性;最后要讓孩子積極面對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整個懲罰的過程是非常尊重孩子的過程。
記者:懲罰的“度”該如何把握呢?
孫云曉:懲罰是個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必須要因人而異、適度。懲罰不是侮辱,更不是體罰,體罰、侮辱是對兒童的一種傷害,是侮辱人格的行為。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體罰,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等容易讓學生產生當眾被羞辱的感覺,有損他的尊嚴。而家長打罵孩子也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封建觀念。且不說體罰孩子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單就其后果來說也是非常糟糕的,就我的長期研究來看,經常受到家長或老師打罵的孩子容易產生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挨打后轉過身去打別人,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暴力傾向;另一種是變成膽小鬼,怯懦怕事。別把孩子遮擋得太嚴實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代替孩子體驗。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體驗到如何去承擔責任,還怎么能奢望他長大成人后具備責任心,能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
記者:懲罰教育對健全孩子的人格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實中家長總喜歡攬一部分責任,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有什么不利影響呢?
孫云曉: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代替孩子體驗。我們現在教育的失誤就是把孩子遮擋得太嚴實了,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父母替孩子承擔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責任感。
記者:結合您的家教經驗,您能談談自己是如何對孩子進行懲罰教育的嗎?
孫云曉: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女兒上小學五年級時,夏天和鄰居家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男孩到飯店門前的停車場去玩,保安怕孩子拿石頭劃汽車,就轟孩子,態度比較惡劣。我女兒看到保安那么兇,拿石頭敲地,敲得保安心驚肉跳。保安追時我女兒嚇得魂飛魄散,一口氣跑回家里,但那個小男孩跑得慢被抓住了。我看到孩子神色不對就問是怎么回事,女兒說完事情始末后,我說:“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責任人,小弟弟是跟著你搗亂的,你趕緊出去找保安承認錯誤,有什么責任你來擔。爸爸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做敢當。”
我女兒哭了,這時需要出去的人不是我,而是孩子,她做了錯事需要承擔。這就是懲罰的要義,我覺得這樣的懲罰還真有效。這樣的事情經過好多起,我女兒漸漸變得能經得起挫折,遇事有擔當了。
記者:現在許多年輕人缺乏責任感,這與從小的教育不當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呢?
孫云曉:有相當大的關系。孩子總有闖禍的時候,中國父母處理孩子闖禍的方式往往是父母說:“怎么回事?”孩子說:“我錯了。”父母說:“真討厭,你怎么老惹禍呀?快道歉。”孩子說聲:“對不起。”父母會說:“趕快回家寫作業!”對孩子的教育到此為止,孩子如聞大赦之令,感覺這事與己無關了,而父母再留下賠禮道歉。孩子長大成人后缺乏責任心與父母的大包大攬有密切的關系,一個人從小就沒有體驗到如何去承擔責任,還怎么能奢望他長大成人后具備責任心,能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
記者:在培養孩子責任心方面,學校應該起怎樣的作用呢?
孫云曉:學校的作用同樣重要。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重教輕德,讓學生感覺除了努力學習,別的都可以忽略,如值日、辦班報、參加班級活動等。其實,學校也是小社會,很多事情都可以磨練孩子的責任感。有的學校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某校老師讓一個頑劣的孩子長時間保管班級鑰匙,孩子告訴自己必須提前到校為同學開門,從而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就這一件事就會讓他終生受益。
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驚天動地的事,在成人眼里所謂的“小事”往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的良機。只有注意從點滴小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才會培養出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