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07-11-20 15:30:57
新華網廣州11月20日電(盧文潔李宇紅)“中學名校長的社會影響力大,更應該安安靜靜地辦學,不對社會世俗觀念盲從。”昨日,第二屆中國中學校長大會在廣州舉行。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會議上對目前中學校長一些浮躁風氣提出批評,并提出示范高中示范什么、百年名校如何發展新特色等尖銳問題,引發全場反思和討論。針對中學辦學現狀,陳小婭提出中學校長需要思考解決的四大尖銳問題:
焦點一:校長應該安安靜靜辦學
名校長、名校的社會影響力大,因此校長更應該安安靜靜辦學,陳小婭認為一個好校長應該有對世俗壓力的清醒冷靜態度。“社會對重點中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校長應該具有抵御世俗壓力的勇氣,和應對壓力的謀略。”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吳穎民也提到,現當社會對教育的認識和要求陷入非理性狀態,當學校迫于壓力不得不全身心應對“升學率”以及各種統計數據和教學評估指標時,學校要始終堅持對育人的高品位追求,否則學校發展將發生變形和扭曲。
焦點二:百年名校如何再創新高?
百年老校名校在新形勢下怎么發展,怎么傳承發揚?陳小婭說目前關于這點教育部設了不少課題研究,但更多靠名校的實踐。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是1978年首批恢復身份的重點學校,作為一所老牌的名校,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就思索這個問題:重點學校向何處去?吳穎民說,許多老牌名校得到“計劃經濟”模式眷顧,在“重點中學政策”保護和保障下發展成享譽國內的“名牌學校”。但隨著教育資源的配置逐步均衡化,昔日用國家財政重點扶持發展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那么,老牌名校將如何保持自身優勢得以持續發展?吳穎民提出“集團化發展策略”和“國際發展策略”。前者指參與“民辦學校”建設,扶持貧困地區“薄弱學校”以及與周邊地區兄弟學校建“協作體”,將重點學校向“集團化”發展,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更廣大區域;后者通過與國際上先進水平的學校締結“姊妹學校”關系,建立“國際部”與國際教育機構聯合辦學等方式,在重點中學“二次創業”中走向國際化道路。
焦點三:中學為何難出創新型杰出人才?
隨著國家創建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提出,中學自然擔負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但是適應創新型國家的人才該怎么培養?陳小婭將這一“棘手”問題拋出。
“為什么中國高校老是冒不出大師級人才?為什么中學難見到特別出類拔萃富有創意的人才?”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劉仕森分析,目前的原因有:一是素質教育的實施遠沒達到預期效果,升學競爭沒有隨著大學高中擴招而有所緩解,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單一,學生與人交往、適應環境、挑戰困難的能力下降;二是人才培養標準化,缺乏優才脫穎而出的氛圍和機制,學生從小瞄著成績分數,瞄著統一標準去學習。對第二點劉仕森更是毫不客氣地說:
同時,目前中學教育思想束縛比較多,缺乏激勵有天賦學生自由發展的機制,都使學生個性被壓抑,變成生產流水線的產品。為此,劉仕森建議,迅速進行高考中考考試改革和高校中學招生制度改革。在這些改革沒實現前,停止簡單用升學率、分數和狀元評價學校的辦法。
焦點四:示范性高中示范什么?
“到目前為止教育部沒有評過國家示范性高中,但是不反對各地以這個牌子推動高中教育發展。”陳小婭說,各地評選創建示范性高中,應該思考“示范性高中,你示范什么”這個問題。創建示范性高中有系列指標,如何避免示范高中走向同一化值得深思,如果都按同一模式和標準打造,將失去示范性高中的豐富內涵。
在社會轉型期,教師角色如何扮演也是重點討論問題。北京人大附中的劉彭芝說,今天的社會信息爆炸思想多元,中學生不再單純,老師不再權威。與國外教育同行相比,我們還有個中國特色的困難――從現在開始學校的年輕教師將逐漸由獨生子女占主導。他們在知識上視野上有優勢,但在意志和心理素質上有所缺陷。而再過10年左右,中國學校將出現獨生子女教師教育獨生子女學生的狀況。“這種情形,外國沒有,中國以前也沒有,這些新一代教師如何發展?”劉彭芝認為,幫助獨生子女教師彌補不足,盡快成才關系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今天教育管理者必須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