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 2008-02-21 09:35:10
春節剛過,不少學生拿到了高額的壓歲錢,這讓人覺得鬧心。有識之士提出,應幫孩子上好理財課(2月17日《今晚報》)。我以為,新課改倡導研究型學習,拿壓歲錢就不妨作個新課改的嘗試,并且,能研究的遠不止理財。
以“壓歲錢的來歷與寓意”為題,可以作個民俗學的研究;以“跟長輩比比壓歲錢”為題,可以作個社會學的研究;以“壓歲錢背后的貧富差距”為題,可以進行了解國情的社會調查;以“壓歲錢的增減曲線”為題,可以作個經濟學的研究,順便總結一下改革開放的成就。當然,若以“壓歲錢的消費選擇”為題,也可以作個理財研究。學生若能由此到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出門作調查,寫一份研究心得,再開一個研討會。這樣的收獲,肯定遠大于花費壓歲錢本身,而且就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而言,也不是常規課程所能比擬的。
退而求其次,可以列出諸如“長輩該不該給壓歲錢”、“晚輩該不該拿壓歲錢”、“該不該攀比壓歲錢”、“壓歲錢會有多少種用法”之類的話題,組織一場討論,可以邀請家長參加,也可以邀請專家到場指導。既要讓學生懂得如何理解長輩,如何懂得感恩,也要讓他們知道該確立什么樣的財富觀,該有什么樣的社會責任……這樣的互動性研究,比單純我講你聽的教育,肯定會有更好的效果,也肯定能讓學生更有參加的興趣。
再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單就“如何用好壓歲錢”,作一個課堂摹擬,分列諸多的消費情景,一一比較。這至少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揮霍型的消費會敗家成性,攀比型的消費會財迷心竅,炫富型的消費會惡俗卑劣,享樂型的消費會驕逸喪志……即使一錢不花的積攢型,也會讓人鉆入錢眼,變得慳吝。該花的錢要花,而且,無論有沒有,無論多不多,無論怎么花,都要做到用意善良、出手理性、富有遠見。要是根據這樣的原則,擬定出一份有分析、有比較的壓歲錢使用方案,再回家征求家長意見,對家長也是一種教育。這樣的社會意義,就遠不止怎么用錢了。
國家不收學費,有些地方免掉了課本費,對貧困學生還有生活上的補貼。這樣的好事,也應結合壓歲錢,讓學生感受出其中的“好”來。既要理解它的意義,更要學會感恩,學會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學生有一點錢,本身不是壞事;把這壓歲錢花好,肯定會是好事。如果道理不懂,指導不當,方法不對,有了錢,卻花出事來,這壓歲錢還不如不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