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 2010-04-22 15:04:35
美國中考VS中國中考
大兒子Ian現在就讀的是一所中英雙語的英制國際學校,考慮到幾年后他仍要回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我與他商量明年轉往美制的國際雙語學校。而在入校要求單上,除了過去三年的學校成績、課余活動情況、三封老師推薦信和學生自述外,還需要出具一份最近的SSAT成績。
SSAT考試(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翻譯過來就是“(美國)中學入學考試”,俗稱“美國中考”。
這是我第一次與兒子一起接觸SSAT。當時決定讓孩子轉學時最怕過的一關也就是SSAT,因為孩子對此考試不熟,而我又完全不了解狀況,生怕“失敗”。因此,我花了點時間先做了媽媽的功課,搞明白了SSAT的“固中奧妙”和它在“中考”中的作用。上周SSAT放榜了,兒子考了98%的高分,這對我們倆都是極大的鼓舞。
從去年十二月報名到3月6日赴考只不過短短3個月的時間,期間Ian要同時兼顧學校的課程進度,刨去了圣誕元旦和中國新年節假日,剩下僅僅只有幾個周末。因此我們并沒有時間用題海戰術來為自己壯膽。
相反,Ian仍然按照以往的作息時間周內按部就班地上學,周末精神充沛地“備考著”。我呢,盡量不加壓,只管與他一起找出錯題的原因和應試的一些技巧方法。走過備考SSAT,我真正體認到Ian的這份輕松與坦然,很大程度也反映了在另一種文化范圍內對考試的態度。
綜合指標VS分數指數
自1957年創始以來,美國的SSAT考試雖已成為申請美加等中學的重要參考文檔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只是初中高中錄取的“一個參考指標”,顧名思義即便你的SSAT成績卓越,而其他方面尚不合格,仍有可能被好的學校婉拒。所以在考試前,我就一直對Ian說:盡力考好,但不如意也沒關系,因為你還有其它的方方面面證明你是個優秀的學生。
美國私立高中錄取時的各項常用指標所占比例約為:在校學業成績(25%)、SSAT成績(15%)、業余特長(10%)、課外活動(10%)、社會服務(10%)、推薦信(20%)、面試(10%)、與學校的淵源,比如父母是校友等(附加分)。美國初中高中在錄取學生的時候,希望通過不同的指標來綜合衡量,以求網羅到最合適的學生。
因此,有時會有SSAT達到90%以上的學生未被錄取,也有SSAT沒有達到80%卻被頂尖學校錄取。所以評定錄取生的綜合素質不只是從大學錄取模式開始實行,其實更早地從“中考”已開始推行。因此美加學生到了高考時早已熟悉這種擇優模式,一進入初中和高中就開始從每日的學習、生活做起,去規劃、設計、打造一份令人“養眼”的全面素質報告。而其結果是學校、家長和學生會把鼓勵的眼光放在經營考分之外的許多方方面面。
反觀我國的“中考“包括以后的高考,分數成績則是絕對和唯一的“擇優”標準。沒考到那條“分數線”,則與名校絕緣,除非開后門。所以,“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個經典的說法一句闡明了國內學校對考試和分數的強硬態度。同時很大一部本該大有前途的學生,因為在只要“中考”和“高考”落榜后,“跌”入了普通學校,從此很難再躋身進入“先進行列”。而一考進入名校的學生未必就真得能“笑”到最后。
考實力VS考書本
通過這次與兒子一起“奮戰”SSAT,我終于認識了一個事實:SSAT考實力考平時積累的功底,而不是考書本考課堂筆記。SSAT屬于標準化考試,即是對全世界各地考生擬出一份“最大眾”的考題,因此它的出題思路與正在學的課程關聯不是特別大,它的評分標準也是在考生相同年齡段同性別群中劃出一個百分比,而不是單純地批出對錯,然后劃出一個絕對分數。因此,依我的理解,這樣來設計考試的成績能較合理地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綜合實力。
SSAT考試共分4部分:數學、英語辭匯、英語閱讀和寫作。其中數學部分的考查內容不會有復雜的精確計算,但卻考嚴估算能力和判斷能力。數學分兩個部分進行,之間插入了英文閱讀,以便讓考生科學用腦。英文詞匯部分是對平時辭匯積累的直接考查,無法臨時抱佛腳地死記硬背,掌握全靠平時閱讀功力。
英文閱讀一般考7~8篇文章,文章來源非常廣泛,題材和體裁五花八門,有時甚至會有抽象詩歌等。所以,考生勢必具備在快速閱讀中把握主題和定位細節的能力。所以,三個小時的考試既考文又考理,既有硬知識,又有軟文化,同時又考理解、判斷等綜合能力。
而參加過國內“中考”的家長和孩子都曉得,“教科書”是考試永恒的主題。所謂題海戰術只不過是在“書本”這根主干旁散發出去的無數樹枝罷了,其目的最終是要為主干的粗壯而奉獻雨水和養料。所以,我們的考試變相是為了讀更好的“書”,而讀書又為了考更高的分。那么倒底讀書重要還是考試重要?久而久之,讀書的目的已演化成考高分進大學了。
多次機會VS一考制
美國教育的初衷就是本著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追求想學的東西”,練就的是“創造力和領悟力”。因此大家明白考試只是追求夢想的途徑,而這條路途是被允許重復走,反覆練習如何走的,絕不會“一考定終身”。所以,即便是SSAT甚至于美國的高考SAT,一年都有四至五次的機會。只要付得起應考的申請費,就可以去考,直考到你認為滿意。這樣的考試制度使孩子們可以盡早規劃,盡早準備,不必等到畢業時才去參加考試,同時也不會讓學生考不好就自暴自棄,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因為只要給自己時間,總可以再考下一次。
而國內的“中考”正好相反,“一考定終生”。你如果不能在這千軍同過獨木橋的競爭中成為勝利者,那你就會被埋汰掉,很有可能金子從此就不再發光了。對許多父母和孩子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泯滅人才的煉獄。
分析完這兩種文化中的考試模式后,我真的很心痛。為千千萬萬陪著孩子走獨木橋的辛苦父母感到無奈,為沒日沒夜苦讀卻仍會被那個少得可憐的“比例”卡在門外的莘莘學子感到悲哀。我們能做些什么去改變這些呢?
有位做媽媽的主編曾告訴我:“我告訴我自己去用我的全部智慧幫助女兒與這個教育體制做斡旋!”在此,我向這位母親致敬。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