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熊丙奇 2010-04-27 10:23:12
在北京大學,學術道德規范與科技論文寫作成了研究生的必修課。與此同時,學校還倡導不同學科的資深教授和熱心學術道德教育的教師,主持本學科的研究生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類課程。
北大對學生的學術規范教育,可謂煞費苦心,居然將其納為必修課。也就是說,如果這門功課通不過,研究生畢不了業,也拿不到學位。可是,若一名學生在這門課的考試或者完成這門的作業中,有作弊和抄襲,但老師沒有發現,給了他一個很高的分數,那么,這名同學的學術道德是高還是低呢?——按必修課成績來看,當然很高,可是按他的實際學術規范,卻根本不及格。
還有,如果一名同學通過了此門必修課,卻在發表的論文和撰寫的畢業論文中有學術不端行為,那么,怎樣評價通過學術道德必修課與學術不規范這一矛盾呢?另外,假使某個給同學們上學術道德課的老師本身就有學術不端行為,那給學生的教育,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呢?
這不是筆者杞人憂天。現實中早就有這樣的教訓。比如,眾所周知的思想品德課,就是用平時作業和筆試,來測評學生的“思想品德”分數,就有同學在考試中作弊,然后得到很高的思想品德分數。這簡直是對思想品德的絕妙諷刺。
通過上課,來教育學生養成學術道德規范,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讓學生“記住”學術規范,“表明”學校重視對學生的學術規范教育。但就如有些學校也要求考學生對校規的掌握,可回到現實中,學生卻根本不把校規當回事一樣,這種教育,難以真正讓學生培養學術規范的意識,并認真踐行。
真正有效的學術規范養成辦法有二。其一,導師負責制。這不是名義上的某個學生有碩導和博士,而是導師負責制。真正意義的導師負責制,需要導師有招生自主權、培養、管理自主權,同時賦予學生自治的權利,可以評價、監督導師的行為。這樣,通過導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學術研究,培養學生嚴格的學術規范意識。
就當前情況而言,導師很難負責——沒有招生自主權(碩士招生和博士招生都需通過統一的筆試考核),沒有培養自主權(研究生上什么課程,在求學期間達到怎樣的要求,都由學校規定),甚至沒有畢業答辯評價權(對研究生的論文實行匿名盲審,同時有的學校實行答辯導師回避制);學生也無權評價導師——導師要求自己打工,不敢違抗;導師要求所有論文都署上他的姓名,更不敢拒絕。嚴格說來,師生關系已經變異。
其二,學術本位管理。導師負責制無法推行,在于大學沒有學術本位管理,而以行政為主導的教育資源與學術資源配置模式,正是大學學術不端事件頻發的根本原因。這幾年來,在急功近利的學術政績思維影響下,抄襲、造假在學術界有蔓延之勢。
對于學生來說,這種現實的教育,是比灌輸、說教更“生動”、更“深入人心”的——在目睹不少“學者”以造假手法、抄襲手法獲得學術利益,即便事發卻依然毫發無損;另一些學者堅守原則,卻拿不到課題、通不過考核、生活艱難之后,還有多少學生愿意干干凈凈做人而等待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