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千龍網 2010-04-27 15:15:16
針對一些家長一味為子女選擇“名校”的狹隘觀念,幾位教育專家和校長就這一問題發表了看法:為孩子選擇學校,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適合”才是硬道理。
王尚志: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吳生生:北京市特級教師、廣渠門中學校長
陳國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分校校長
適合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陳國才:擇校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現象,它既是公民的一種權利,也是教育發展不平衡及人們對子女未來發展的高期望值等因素的產物。
既然擇校不可避免,那么社會就有責任讓這種選擇更公平、更理性。公平有三個基本要件:標準統一、規則一致、機會均等。目前,政府針對教育均衡發展出臺了很多措施,也開始引導家長學會理性地選擇學校,正確認識對孩子的教育,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學校的辦學條件,給予所有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應呼吁社會公眾客觀認識不同學校間的文化、風格、辦學質量的差異,引導家長合理選擇學校。
小升初,一直是北京家長最為關注的階段,也引發出無數擇校話題。我發現,當前的家長們普遍存在一種心態——“孩子只有一個,我一定要盡全力去給他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陪孩子上補習班,找關系花錢上最好的學校……我對孩子盡了責任,今后他發展得如何就是他的事情了。”
家長的這種心態,是一種扭曲了的責任感,也正因為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存在,使求學需求變得更加不理性。一些家長對孩子認識產生了偏差,對孩子的特點視而不見,脫離實際去思考問題。
家長應該多從孩子的實際情況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目前小升初采取免試就近的方式,可能會出現一些很優秀的孩子被派位到了一所普通學校,但這并不意味就是一個不好的結果。學習的好壞除了老師引導外,自己也非常關鍵。一個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在普通學校同樣也能學得很好。有關研究發現,懂得合理規劃,學習主動、思考問題深入的孩子,往往才是學得最好的學生。
家長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孩子在普通學校學得好,能得到更多關注,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些又會轉換成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相反,如果家長一味糾結于“去了差學校就學不好”的想法中,孩子也會受到影響,破罐子破摔,變得平庸化了。
即便是在普通學校,孩子通過努力同樣也有進入優質教育的機會。每年中考,北京市示范高中都會拿出一定的招生計劃向普通初中校分配,優秀的孩子是不會被埋沒的。同樣的,經過這樣的一種磨礪之后,比起那些一直在順境中成長的同齡人,這樣的孩子會顯得更成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更強。
吳生生:我要對家長說,不要盲目擇校,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從辦學角度講,教育是有規律的,要因材施教。教師也是根據學生接受能力情況來實施教育的。教育也要適應生命的成長規律,什么時候給什么教育。我有一個觀點,教育應該是農業式操作,就像種麥子,“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提前種了不長漿,靠后種了不長粒。到什么節氣做什么農活,拔苗助長肯定是不行的。
什么是適合的教育?一個是所教的內容要適合,另外,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愿望。有的家長找到我,要求給孩子換班。我問為什么,家長說,教師課講得太淺。我跟家長說,不是課講得很難很難的,學生都聽不懂才是好教育,適合孩子才行,孩子喜歡是第一位的。
我們學校提出,學校教育得讓學生滿意、快樂。讓學生喜歡來學校上學,學校有自己喜歡的老師、自己喜歡的同學和自己喜歡參加的活動。學生有學習的愿望,,而不是整天“煩著呢,別理我!”孩子不高興干的事,能干好嗎?幾十年后,您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低要做到什么?我想健康是第一的,健康之上再做什么,就是幸福、快樂。誰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煩惱呀。教育工作把這個當成追求的目標,尊重人,發展人,讓孩子健康成長,就真正“以學生為本”了。
政府的公共服務力度在加大
王尚志:近年來,北京市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組織實施了若干建設工程。比如開展5年來的初中建設工程就取得了明顯成效,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管理和不同學段的均衡以及社會認可度等方面有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校的硬件建設力度大。我看了許多郊區的學校,硬件條件已經不比城市里的條件差,在樓房、操場、實驗室上,有的已經超過了城市,校園環境、綠化美化已經很突出。城里很多規模不大的普通學校,各種教育設施也很齊全,學校間的差距明顯縮小。
二是學校軟件水平變化大。主要表現在:校長的辦學理念符合以人為本,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具有現代水平。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培訓和交流,校長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北京市還通過多種舉措打破原有的不均衡,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比如海淀區學校之間建合作體、50中分校的學生導師制等。
吳生生:現在北京城區的辦學條件已經基本達標,基本消滅了薄弱校。不僅實現了學校硬件達標,所有學校都必須經過嚴格培訓、考核達標,才能上崗授課。還有一批年輕教師,特別是校長,都是有知識有學歷有水平。
可以說,一般學校都已經差別不大,社區教育條件基本達到了一致。不少學校已經不是過去家長記憶里的舊學校了,學校的面貌和各種軟硬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些學校里,孩子的個性特長都能得到發展,希望家長不要太迷信某某學校。
重視孩子的幸福指數
陳國才:其實,孩子的學習也有幸福指數。孩子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質量很大程度取決于他是否與這個學校合適。有時候,家長花了很大的代價,耗費財力、精力,托關系走后門把孩子送到一所他們認為的好學校,但孩子不一定就能在這里學得很好,得到快樂。
不同的學校文化差異比較大,有的學校管理非常嚴格,有的學校主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學校氛圍寬松。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學校的管理是否適合孩子的性格。此外,上學的時間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選擇一個離家近的學校,不僅能增加孩子休息、社會實踐、娛樂的時間,也能增加家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
現在中學基本采取大班授課,一個班人數至少在40人左右,如果是一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入到一個整體學習能力強的班級,他得到的學習信息勢必是最少的,學習效果也將是最差的。這樣一來,孩子的自信心、對學習的興趣都將嚴重受挫,對今后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學校之前,首先要對孩子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個性等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孩子在學校并不僅僅學習,也是塑造他們性格、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過程,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和未來人生。
吳生生:不要企圖一送了之。家長希望孩子上好的學校是無可非議的,但必須承認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不考慮孩子是否適合所謂的“名校”,勉強擠進去,不見得能夠適應。每年都有學生在擇校后長時間不能正常發展,甚至出現了故意違反紀律,離家出走,結交不良朋友,長時間上網,借此宣泄自己的不滿,這樣反而把孩子毀了。
什么是一個孩子的成功?特別是現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歷對孩子的一生并不起決定的作用,能夠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是習慣。習慣形成在家庭,反映在學校。學生能否成材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現在有的家長過分迷信好學校,以為送進了好學校學生自然就會成功,是不切實際的。
王尚志:要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現在家長給孩子的心理壓力太大,很可能因為您的疏忽,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影響孩子的發展。“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管”的理念是錯誤的。
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價值觀應該統一
王尚志:談到擇校問題,家長還要了解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從上個世紀至今,人們都在探討未來人才需要什么樣的品質。有一種“學習四大支柱”的提法,就是要做到四個學會,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共處。要讓孩子成為“健康”的人,身體健康,身心健康。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出現在心理上。而一個健康的心理,是孩子應該具備的。
還有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調查。問高中畢業生、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最應具備的品質是什么?幾乎首選的都是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關注合作能力。我建議家長要關注到這一點。因此,希望家長們要從對人才的需求來看學生的發展,而不僅僅是關注孩子的學習分數。教育上現在做的綜合素質評價,就是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我相信,這幾年評價機制還會有更大的變化。
在家長關心的精英人才培養方面,北京市也正在采取各種措施,建立發現學生潛能的機制。如已經啟動的翱翔計劃,就是要讓一些具有發展潛能的孩子在科學家身邊成長。
吳生生:家長要改變“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觀念,出現盲目擇校的根本原因是學校和家長的教育價值觀對立。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家長在孩子生病的時候,都會說,什么學都別上了,身體要緊。健康有了保證后,第二步追求的才是快樂、幸福,興趣,喜歡什么。
家庭應該和學校的教育價值觀應統一。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現在教育的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老師和校長都知道以人為本。家庭卻仍然單純盯著成績,這是不對的。
我們學校提出“生命教育”,就是關心學生生命成長,學生的健康安全要排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其次要關注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家長能夠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更關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有了好的學習習慣,不管在那所學校,孩子都能得到發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