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合 2010-09-10 09:55:22
給即將參加中考的學子們的幾句話,即使你現在的處境非常糟糕,也要記住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在童年時有次深陷“絕境”,但他牢記父親的教誨,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和方法,終于讓自己“脫險”。
面對中考就要臨近的日子,很多平時成績不好的同學,都以為自己已經如同深陷“絕境”,于是常常暗示自己:反正就這樣了,聽天由命吧。因為他以為學習對自己來說那就是“絕癥”,已經無可救藥,于是自暴自棄,“心安理得”地讓自己當了學習的逃兵。
可是,我們都知道中考的判決書離現在還有一個多月。為什么輕易給自己判了個“死刑”呢?這次逃避了,下次遇到人生的另一個“絕境”呢?再給自己判個“死刑”?難道一定要弄得自己的人生暗淡如斯?!為什么不嘗試“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走一步,再走一步,先解決一個個的小困難,直至戰勝如“絕境”般的大困難。
記住“聽天命”前面還有一句,叫“盡人事”。只要自己盡力了,最終方能問心無愧。
愚公移的是山,不移的是他的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但又有幾人能被他的信念所感動呢?這是一種明知敗局已定,也堅持到將最后一顆子彈送入敵人體中的信念。這種信念自然更令人肅然起敬。
要堅持走一步,再走一步必須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信念。你是否常常暗示自己:我能行。學習是很累,特別是對于基礎不好的同學來說,那更是一種折磨。任何一次挫敗和打擊都足以動搖你學習的信念。所以,你必須把自己想象成愚公,愚鈍自己對所有挫敗的感覺,愚鈍一切對自己不屑的眼神。不去想結果如何,只在乎自己現在的行為。
堅守自己的陣地,為自己的信念,而讓自己的熱血奔流不息。
孤獨之旅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曹文軒在《孤獨之旅》給我們講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輟學后隨父親一起到荒無人煙的蘆葦蕩放鴨子,經歷了從開始的恐懼、孤獨到暴風雨之夜找鴨子變得勇敢堅強起來的故事。事實上,這里的孤獨指的是心理上,只有一個人專注于學習或某項工作時,才能體會到的境界。
對于中考的學子,這個年齡正是情緒感強烈,并耐不住寂寞的年齡。單是網絡的誘惑就足以摧毀意志力不夠堅強的信念。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讓自己的心靈禁得住“孤獨之旅”的考驗,以百米沖刺的毅力,“遺忘”學習中遭遇的“孤獨”——不管自己身處哪個位置,不管身邊是否有“掌聲”,不管自己的“肌肉”是否疼痛,我們只在意自己能否“望盡天涯路”。
如果學習中能體會到“孤獨”,那是我們的“幸事”,因為這會催化我們心理的“成熟”,讓我們離成功會更接近。這比任何分數都有意義的多。
呂蒙令人刮目相看,是因為他不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一語出自《孫權勸學》,說的是呂蒙。剛開始,呂蒙是孫權帳下的一員武將,或者說只是一介武夫,孫權勸其從學,呂蒙卻“以軍中多務”為借口,疏于學習。但孫權現身說法來勸告呂蒙:“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你很忙,但忙過我嗎?我不是照樣常常讀書嗎?于是,呂蒙明白,借口是庸人的專利。此后,發憤讀書的呂蒙,讓魯肅驚嘆他“非吳下阿蒙”。最終成就了一番豐功偉業。
確實,那些不能專心于學習的同學,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常常為自己的“不再堅持”而找各種理由?學習中,我們是否常常問自己“我做得夠不夠”;是否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了;是否每天都能保證完成學習任務;是否對自己的面臨的結果真正負責。
我們知道,中考的結果是客觀的,不會因為我們各種借口而有所改變。
范進中舉從反面告訴我們,要學會平常心對待結果。
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刻畫的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中舉了,反而不能承受這個結果,瘋了。為什么?因為屢敗屢考的范進對學習的過程已經麻木了,唯一能刺激他神經的只有能否中舉,也就是他太看重考試的結果了。他是時代的悲劇。
范進把考試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更糟糕的是為了這個目標,他翻來覆去考著類似的內容一直考到知天命的年齡,這考的次數的確多了點——就如紅樓夢》中妙玉說飲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就是牛飲騾飲!”,所以連續這樣考,不瘋才怪!
所以,中考肯定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不管發揮地好與不好,這個結果都是未來結果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所以,就算考砸了,我們也不必傷心難過,我們要做的就是汲取經驗教訓,為下一個人生的目標做更充分的準備。
與其怕自己為即將到來的中考分數無限糾結,倒不如現在更努力些來的實在——如同一場進行中的戰役,勝負不是你現在能考慮的來的,你所做的就是如何關注每一個細節,尋找每一種提高自我的方法,汲取每一次的經驗教訓。
相關文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