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左岸讀書 2011-10-28 17:28:57
【關鍵詞4】反省
回顧過去,我開始反省以前的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又收獲了什么。在我求知欲最為旺盛的初中時代,我有幸自由自在、自得其樂地在興趣的海洋里徜徉,然而好景不長,紋著“高考”刺青的高中時代一絲不掛地在我眼前親手扼殺了我那孩童般“很傻很天真”的想象力。當我從高中慘無人道的魔爪下掙脫,正慶幸不已時,不想SM的噩夢仍在上演。是的,我以為自己在上大學,卻毫不知情地被大學上得體無完膚。
“幸好我還有一點功力在,你觸碰不到我致命的要害”,JackyCheung如是唱道。直到現在,我才發現原來JackyCheung才是我學習上的朋友,而在那懵懂無知的青春歲月,我卻始終把JayChow當作最傾心的知己。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早已成為漸行漸遠的路標,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才是日趨成熟的標志。感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喪失殆盡,質疑的精神也依然健在。熊培云說“有懷疑的精神,就很少會盲從,人生因此少走許多彎路;能體味思想的樂趣,做事便無所謂毅力與堅持,做什么都樂在其中了”。透過懷疑的迷霧恍然發現自己的樂趣,并且從此能夠樂此不疲,這樣的人生也算了無遺憾了。
過去的事情已然無法改變,即在當時,也是身不由己(現在的自己)。如果可以回到從前,我倒真想大學時代能多泡在圖書館看幾本書,這樣或許還能為曾經荒廢的學業感到些許安慰。而當現在我真正想讀些經典名著來充實自己的時候,卻赫然發現時間早已被分割得七零八碎,無從擷取。如今的心緒也如散落一地的雞毛,滿目繁雜,再無年少時攻讀巨著時的閑適與專注。
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我依然還有一份堅持留在心間,那就是比于赤子的求知欲望。并非一味較真、刨根究底,只是想對這世界看得更加清晰,了解得更加明白,而不至渾渾噩噩終此一生。
【關鍵詞5】強迫癥
現代人生活的壓力、競爭的壓力愈演愈烈,“強迫癥”這個貌似高深的心理學術語也因此飛入尋常百姓家。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下載強迫癥”這個概念,深有同感。所謂“下載強迫癥”,也是強迫癥的一種,是對新的網絡資源的迫切的下載欲。雖然我自己的表現沒有百度定義里面所描述得那么嚴重,但其實我也已經有輕度的“下載強迫癥”了。保守估計一下,我電腦里面的PDF格式的書籍、文獻足有上千部之多,然而當再次看到感興趣的電子書時,依然會興奮不已地下載保存。也許這其中我所看過的尚不及九牛之一毛,但是心里依然會想著以后總有時間能夠一一看完。于是這樣的事情不斷重復,電腦里面的電子書也越積越多。
或許也可以將這種“強迫癥”歸類于一種求知欲,只不過是一種過分的求知欲而已。當然,這樣歸類會讓我心里比較釋然,而不至認為自己真的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并非諱疾忌醫,而是在我的字典里面,“求知欲”實在是一個極好的褒義詞。即便如此,我仍然應該反思,這種不切實際的求知欲望,究竟在受著什么的引導?為何會驅使自己不斷做出這種瘋狂的行為?
我們既然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那么如果不緊跟信息的腳步就會被時代所淘汰。迫于這樣的壓力,每天面對大量充斥的信息時,我們是否還能夠做出明智的篩選和取舍?身處這樣令人頭暈目眩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早已聽慣了身邊的喧囂,看慣了周圍的浮躁,漸漸不由自主地將追逐繁蕪復雜的信息視為一種生存本能,一種生活習慣。我們錯把信息當做知識,又錯把知識當做智慧,而在我們被驅使、被誘導著去緊隨信息的腳步時,早已把心中的自我當做影子一般拋在了身后。
正確的求知欲不應是被驅使,也不應是被灌輸,而是來自內心身處的聲音,只有那個聲音才能清楚地告訴你什么才是你真正之所需,真正之想要。聽從內心的召喚,激發自己的求知欲,體會思考探索的樂趣,這才是追尋自我,找回真我的正途。不要被光怪陸離的世界迷離了雙眼,模糊了視線,也不要被人聲鼎沸的喧囂嘈雜湮滅了內心的聲音,更不要被物欲橫流的誘惑迷亂了情思,動搖了心性,要以歷代的先哲、偉人為榜樣,敢于質疑、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堅持真理,奏響屬于自己的時代最強音。
【結語】沿著“求知欲”這條主線,我們會對“教育”的定位有一番新的認識。教育,不應只是傳授知識和教授做人的道理,還要因時、因事、因人地發現和挖掘受教者的不同興趣和潛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鼓勵他們的懷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理想的自尊、自信的人。因此,教育對人的作用應是催化劑的作用,使人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而不應是模板的作用,給人條條框框,讓人去接受、去服從、去適應、去習慣,以至磨滅人的靈性和創造力。
由此來看,我們的民族品牌要想從“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也對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靈魂工程師”定位,不可止于簡單的“教書匠”。只有當我們的教育實現由“制造”到“創造”的轉變時,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完成從“模仿者”到“領跑者”的跨越。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