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09-22 17:23:12
往事不堪回首,我可不愿讓孩子再遭受一次那種心理危機。那怎么破局呢?怎么讓孩子一步一步地變成“真學霸”呢?
我能想到的辦法,是四個字:“超前學習”。
各位不要大驚失色啊,其實任何一個成功的學霸,只要他不是天生的超高智商的天才,那么他或多或少一定以及肯定進行了超前學習,沒有例外。其實,每一個孩子從一生下來開始就在學習,區別只是,這個孩子的超前學習有沒有效果,或者科學不科學?
先說說,興趣是怎么產生的?
無數的育兒書籍和文章,都在喊著要培養興趣呀,要鼓勵呀,要表揚呀,要學會說話呀,要察顏觀色呀,要把握教機呀。我承認,這些也都有效果,但不是我們男人的培養方式,那是女人的培養方式,畢竟,那樣婆婆媽媽說那么多話,我都要累死了。
我覺得興趣來源于兩個心理循環。
一個是“自信與實力”的循環。
打個比方,假如你小時候,每一次與同齡人做游戲、交流互動時,總是感覺到人家比你反應更快、創意更多、說話更有條理、號召力更強、甚至身體更強壯更敏捷,你有可能自信得起來嗎?假如說,每一天、每一次互動的結果,都是一次自卑的積累,長年累月下去,你哪里來的“強大的自信心”?再假如,反過來,從很小開始,每一次游戲你都有優勢,每一件小事你都能漂亮的完成,不管有沒有獲得稱贊,你內心深處又怎么會不自信呢?
所以,自信來源于實力,來源于優秀,而不是來源于夸贊的語言(如果有鼓勵語言當然更好啦);而自信心又會幫助孩子超水平發揮實力,于是實力就會獲得更好的鍛煉和提升;最后,更強大的實力再次賦予孩子“更強大的自信心”。——這就是第一個心理循環。
學習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你就總是比別人學得更快,學得更好,又怎么會不認為自己就是學霸呢?(很多年以前,我曾經接觸過一個“聰明的差生”,什么東西一講就明白,但就是不肯把事情做到底,再看他的眼神,真的是一絲絲的自信都沒有,一開始就已經放棄,其他人再怎么幫助也是沒有用)
二是“喜歡與擅長”的循環。
其實人類沒有那么矯情,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但凡喜歡的,都是有原因的。對于“你喜歡的人”,咱在這里不討論原因啦;但對于“你喜歡做的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擅長”做啊。因為“擅長”,所以“喜歡”;反過來,也是因為“喜歡”做,做得多,想得多,鍛煉和學習更多,所以更加“擅長”。
所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與不為的區別而已。用進廢退,熟能生巧,你經常做的,自然就成了你的擅長的,潛移默化,它也自然成為你喜歡做的事。這就是第二個心理循環。
學習也是一樣,如果你外語流利,你就會喜歡學外語;如果你文采飛揚,你就會喜歡上語文課;如果你解題飛快,你就會喜歡天天都泡在數學的世界里。所以,只要啟動了這兩個“心理循環”,孩子沒有理由不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理由不當學霸呀!
那要如何啟動呢?
很簡單,就得“超前學習”!
每天的親子閱讀和睡前故事,偶爾寫點小日記,就是最好的語文超前學習;自己去買東西算錢款,偶爾在餐桌上算算加減法,就是最好的數學超前學習;至于外語,那就更簡單啦,努力練聽力、磨耳朵呀,小朋友都有天賦,爭取在進入小學的時候,就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了,多爽啊。但是,建議不要刻意鍛煉記憶力,不要強迫小朋友去背誦太多的國學經典和乘法口訣,這些方法也許有效果,但也有極大的風險,萬一造成厭學,或依賴記憶而不愿思辨推理,那就得不償失了。
當然,“超前學習”還是要重在“基礎和興趣”,絕不在于“效果或成果”。——是否喜歡閱讀,比學會幾百個漢字更重要;喜歡聽英文故事,比學會幾百個單詞更重要;喜歡玩數學游戲,比學會寫加減乘除公式更重要。
但是,“超前學習”這里有個“度”,最好是悄悄地訓練——讓小孩以為是在跟他玩耍,而實際是在訓練和學習,如何悄悄把握這個“度”,也是一門教育藝術。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