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長幫社區全國站 作者:媛媛lain 2016-10-20 14:38:04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面對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
基因不鼓勵原始人深度思考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么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存在?
變化,急劇地變化,非常急劇地變化!
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息的指數級發展。對于這種信息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信息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么結果?
我想結果大概也很容易預測——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至多維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質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慮無助、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而這些不一樣首先要體現在認知層面。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么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勤奮很重要,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那么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
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