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1-12 18:00:55
公元1922年京包鐵路通車,包頭就被人們稱做“水旱碼頭”,西北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多從這兒集散,京津的工業品又從這兒運送到內蒙古西部的農業區和畜牧區去。最適合說明當時的經濟特點是所謂“皮毛一動百業興”。據歷史統計材料:公元1936年包頭上市的絨毛達兩千多萬斤,皮張上市數目也很大。
包頭附近盛產大米、小麥、蒞麥、糜子、土豆等糧食和甜菜、油料等經濟作物,附近的烏蘭察布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年年繁殖大批牛、馬、羊、駱駝,地下蘊藏著煤、鐵、石棉和云母等大量礦物。
過去有個想實現孫中山主義的任君,曾在包頭附近試辦過“新農試驗場”。據說他的政治理想首先是通過新村把農民組織起來,做到由自養到自衛,再由自衛到自治。最高的理想,是要實現“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并本節制資本的主張,田產不許買賣及抵押。
馮玉祥將軍駐軍在此時,也曾計劃建設一處城區,分商業區、住宅區和農業區等等。
日本帝國主義者曾建立兩個惟利是圖的工廠,修過一條從包頭到石拐溝煤礦的鐵路,后又在公元1945年拆毀。
包頭人民曾有過一個城市居民起碼的愿望,在國民黨統治年代捐獻出兩萬銀元,想在城區修條下水道,結果大部分銀元流到了國民黨貪官污吏的囊中。每年一到雨季,山洪依舊侵入市區,幾條大街變成河流。
無論新村運動的理想,將軍的計劃,日本人的如意算盤,都絲毫沒有改變包頭地方落后貧窮的現實。
現在,包頭中等學校的學生比公元1949年以前增加八倍,共有一萬二千四百多人,七個由各廠礦經辦的中等技術學校的學生尚未計算在內。小學校由公元1949年的二十四所增加到八十所了。幾年來,有七萬人參加了掃除文盲的學習。五十人以上的基層工會都有圖書館,全市有五個公共文化館。第三文化館的管理員告訴我,他那兒的藏書快到一萬冊。《包頭日報》日銷四千多份。影劇院由解放前的兩個增加到七個,工人文化宮除經常放映電影,并有了規模較大的業余京劇團。醫院的病床比1949年前增加三十五倍多,第一工人療養院今年四月開始接待不傳染的各種慢性病人,各廠礦還有療養所三十六個。
1934年我國有一位學者到包頭旅行,看到此地文化落后,憂郁地“覺得很氣悶”。如果這位學者現在來舊地重游,他的心情一定會大不相同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