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2-14 10:22:35
這陽關古城,以雪山為屏,也有過美麗的環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豐美,野馬奔馳的地方,只是由于種種天災人禍,才成了連天的荒漠。
站在烽火臺上朝東南方望去南湖公社的樹林從三面遠遠地包圍著陽關遺址。遠處是峰巒危峭的鳴沙山。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就坐落在鳴沙山東麓。鳴沙山下還有一個月牙泉,泉里盛產鐵背魚和七星草,據說那都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好東西。“沙挾風而飛響,泉印月而無塵。”那邊是另一派風光。
烽火臺西去是我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遠方是祁連山脈。可見西出陽關是很荒涼的。我們的向導站在烽火臺邊,用手指著西去的沙丘,高聲朗誦起唐代詩人王維的絕句來: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同行的一位傅教授,隨著哼出了根據這首詩譜成的“陽關三疊”。他告訴我們說,王維這首送別詩,被譜成“陽關曲”以后,流傳到了全國各地,一直流傳到今天。古時候,還專門有人在陽關的城樓酒店里唱,來為西出陽關的客人送行。其實,詩人送元二使安西,也只送出長安都門三十來里,僅僅到了渭城館,而陽關離長安卻有三千多里呢。更可笑的,是有些詩人和畫家,并沒有到過陽關,卻在那里捕風捉影,吟詩作畫,見畫題詩;他們寫的,畫的,都是一幅悲悲切切、凄凄慘慘的景象,把好好的一個陽關描繪得如許凄涼,這正如一位詩人說的:“謂城柳色關何事?自是離人作許悲!”
然而依我看,離人也未必都是悲的。這一條陽關古道,曾經是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是古代我國與西方邦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經之路。我國的火藥、造紙、印刷術等偉大的發明創造,便是從這條路經吐魯番過撒馬爾罕,經波斯傳入歐洲的。不妨再舉幾件歷史事實:公元前一三八年(漢武帝建元三年),張騫從這條路初通西域,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往打開了通路;公元前二年(漢哀帝無壽元年),印度佛教從大月氏經此路傳入中國;公元六一二年,唐玄奘路經此處去印度取佛經,十七年后又從這里回國。我們的祖先,為了繁榮自己的國家,才開拓了這一條絲綢之路;他們為了保護這一條友誼之路,才建筑了陽關和玉門關。后代的人,不去理會這種強國富民的道理,反而去渲染西出陽關的離愁別緒,并且硬把那種凄凄切切的調子加在“志在四方”的英雄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更不公平的,明明是由于軟弱無能才閉關自守,后代的人不去鞭撻那些閉關自守的懦夫,反而把他們當做英雄來歌頌。現在,陽關和玉門關都已蕩然無存,西出陽關的大道也就更開闊了。我盼望著眾多的英雄人物,帶著內地的科學文化知識,帶著改造沙漠的雄心壯志,帶著優良的稻種和樹種,西出陽關,建設邊疆,為少數民族服務,為社會主義祖國造福!
一九七九年夏寫于敦煌
一九八O年元旦改于長沙
相關推薦:現代文閱讀中考語文經典現代文選讀匯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