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于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小兔子分西瓜,在分西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西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明白,構成健康、用心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潛質。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愿,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一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后,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構成的。然后再從辨別陰影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認識幾分之一時,讓學生自己創造出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并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么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透過折一折,涂一涂,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用心動腦探索,從而初步明白分數所表示的好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
3、帶給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僅僅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個數學活動,還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數學交流環境。比如,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表示二分之一時,先讓學生自己折紙、涂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一樣的折紙涂色方法,卻能夠得到同一個分數;再如,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這樣就擴充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了學生賞識他人的良好心態,促進了學生合作意識的發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