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3-24 21:10:26
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臺后,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后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東歐改革:背景: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走了不少彎路。它們先后進行了改革。
主要事件:匈牙利改革:背景:1956年發生了匈牙利事件。內容:政治上:改善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經濟上: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降低積累率,放慢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高速農業政策,廢除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國家取消對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指令計劃,改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在工業方面也進行了管理體制的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被蘇聯鎮壓。
東歐劇變:背景:80年代,東歐各國出現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過程:從1989年開始,東歐國家執政黨改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兩德統一。
第12課:亞非拉的奮起
亞非國家的獨立和振興:印巴分治和獨立: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印度化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現印巴分治。后來,印、巴分別建國。
印度獨立后,工農業和科技有顯著發展。新加坡和韓國成為現代化國家。
非洲的民族獨立浪潮:二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獨立運動:1952年,納賽爾領導革命,贏得了獨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
"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五個世紀的歷史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
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
戰火頻仍的中東:產生的原因:一戰后,英國獲得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各地猶太人陸續遷往巴勒斯坦。
以巴分治:1948年聯合國通過"以巴分治"方案,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英國結束在該地的"委任統治"。戰爭的爆發:從以色列建國到1973年,共發生了四次中東戰爭。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戰略位置和石油資源,使其成為各個時期列強的必爭之地。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水資源的爭奪以及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使中東地區矛盾極其復雜化。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關鍵。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