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林
中華民族身處世界民族之林,留下不計其數的瑰寶傳奇。遙想上下五千年華史,大到兵馬俑,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皇家宮殿。小到司母戊鼎,農耕工具,筆墨紙硯,絲綢,茶馬,瓷器。哪個不算經典事物?時間東逝,人隨事遷,還是磨滅不了被今人依然驚嘆的古之精華。它們已永存史卷,是中華民族智慧佳作,辛苦勞作的表現,藝術特色的象征。這些精華更體現一種精神,那便是工匠精神!
說起生活中工匠精神我想起古稀之年的外婆。精神面貌那是積極向上,挺胸抬頭,生龍活虎的樣子。返老還童的脾氣還真讓我這年輕的老人家感到難堪。從小跟著外婆,春去秋來,外婆一如既往的勞作著。
話說外婆19歲嫁到外公家。家里清貧,一間分得的茅草房,一條長凳,幾兩口糧,一口大鍋,一架舊床就是這個家庭的全部財產。農村艱苦條件難改,年復一年,山河依舊是中國農民千年根深蒂固的真實寫照。外公在外工作,外婆一人擔起整個家庭,上有病重的婆婆要贍養,下有我媽,我舅要照顧。如果擔不起這副重擔,說的高尚點,獨木難挑大梁。說的通俗點,就是沒吃的,所以外婆起早貪黑,農事,家務一手抓。
有一年長夏,半夜三更,暴雨連連,夜風像發狂的野獸呼呼咆哮。外婆被雷聲驚醒,看了看熟睡的兒女,卻放心不下地里的莊稼,又怕山上的古墓。振耳欲聾的雷聲陣陣讓人發抖,黑夜的閃電使整個村院亮堂堂的。外婆還是選擇上山開渠道,泄田洪。外婆穿好蓑衣,沿著田間交通小道和著稀呀呀的泥巴滑唧唧的上山,不得不踉踉蹌蹌的前進。黎明十分才忙完回家,來不及換下又濕又臟的衣服就忙碌在攪糊糊做早飯中。
人在做,天在看,可能是外婆的工匠精神感動天,那年莊稼長的特別旺盛。外婆是個有骨氣的女人,在農地里比許多男人勤勞,常年超額完成公分,也就有獎勵的食物讓家人多吃一分。外婆做事也有人添亂的情況,但他從不放棄,而更多的是得人幫助,這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外婆的年輕時代正如歌里唱的一樣,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那積極向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仍然活在外婆心里,付諸在行動上。我便是外婆19個春秋工匠精神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工匠精神不僅包涵生活領域,還包涵藝術領域,對于藝術就顯得的嚴肅進而嚴格!西方世界美術大師,達芬奇無數次畫雞蛋。國畫大家,齊白石也無數次畫蝦。難道那不煩不枯燥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什么還要反反復復畫一件已經畫爛了的雞蛋,蝦呢?有何益處?
音樂家,貝多芬癡迷于音樂研究,失聰后還是一如既往,細致到對每個音調的感悟,又是為何?王羲之于書法,入心入魂,在他身上有沾墨吃餅的笑話,他的書法,美觀大方,還是孜孜不倦的書寫字體,這又是為何?原來最簡單,最樸實,表露結構越細微的事物,才是最難達到的藝術高度,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讓我想到中國的神技微雕,作品常常出現在果核上,核舟記云: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最小的作品可以達到一粒米那么大,可想而知對完美的追求之高。這也充分體現工匠精神里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與時俱進,工匠精神在新的時代里,有新的內涵供人追求,那就是創新!21世紀正是創新的時代,讓通話基本靠喇叭,出行基本靠雙腳,遠去。我們有了手機電話,神話故事里的千里眼,順風耳的美好想象,被科技創新變為現實。我們有了汽車飛機輪船,一份家書抵萬金的鄉愁,抵不過面面相對的激動。古人萬戶,手綁火藥,正坐太師椅的飛天愿望,終得到實現。這個飛天夢是他的,也是中華民族的,于是一架架火箭送上天際,尋找萬戶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創新也讓人們基礎生活形式大大改善,電飯煲,羽絨服,高樓大廈,小車,等等吃穿住行都來自創新。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如今改革開放,時代飛速發展,早已經不止三百六十行。即使這樣,工匠精神依然存在于國人心里,繼而付諸于各行各業的勞作之中。師說也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即使時代在變遷,蒼海桑田,工匠者也不會消失而是繼往開來,我們應該繼承并且發揚工匠精神,與時俱進,為工匠精神增添新力量,新內涵,更好的造福人們!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