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命題指導思想
一、命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年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教材依據星球地圖初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
二、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注重考查學生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命題保持題型、題量和難度相對穩定,體現新課程理念。
四、命題力求科學、準確、公平、規范,兼顧基礎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命題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及要求
根據德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和高中學校對初中地理基礎的要求,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德州市初中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地理學科的考試內容。
一、考試內容和范圍
1.地球與地圖
(1)地球和地球儀
①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與公轉。
●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②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2)地圖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列舉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實例。
2.世界地理
(1)海洋與陸地
①海陸分布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②海陸變遷.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氣候
①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并正確運用。
●區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②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閱讀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
●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
●運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特點。
③主要氣候類型
●運用世界氣候分布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居民
①人口與人種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舉例說明人口數量過多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②語言和宗教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區。
③聚落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4)地區發展差異
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通過實例,認識不同地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運用地圖歸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
②國際合作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5)認識區域
①認識大洲--亞洲
●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某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源:學科網ZXXK]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作用。
②認識地區--東南亞、中東、撒哈拉以南非洲、歐洲西部、拉丁美洲和兩極地區
●在地圖上找出某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
置的特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歸納某地區地勢及地形特點,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運用圖表說出某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地區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
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舉例說出某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運用資料描述某地區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習俗。
●說出南、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認識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
③認識國家--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印度、巴西
●在地圖上指出某國家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某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聯系某國家自然條件特點,簡要分析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某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舉例說出某國家在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根據地圖歸納某國家交通運輸線路分布特點。
●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國家的種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語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點。
●用實例說明某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舉例說出某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3.中國地理
(1)疆域與人口
①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他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②人口與民族
●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理解我國的人口國策。
●運用中國人口分布圖描述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
●運用中國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民族分布特征。
(2)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①自然環境
●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
②自然資源
●舉例說明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理解我國的土地政策。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出我國跨流域調水的必要性。
(3)經濟與文化
①經濟發展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分布特點,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分布特點,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初步學會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
②文化特色
●并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我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等的影響。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4)地理差異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在地圖上找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用實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某區域的地理位置。
(5)認識區域
①位置與分布
●在地形圖上識別某區域的主要地形類型,并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征。
●運用地圖與氣候統計圖歸納某區域的氣候特征。[來源:學科網]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說出某區域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的特點。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②聯系與差異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運用資料比較區域內的主要地理差異。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
③環境與發展
●根據資料,分析某區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
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并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認識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在地圖上指出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4.鄉土地理
●運用地圖,描述家鄉地理位置,分析其特點。
●利用圖文材料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其原因。
●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運用家鄉的人口資料與全國人口情況進行比較,說出家鄉人口數量和人口變化的特點。
●了解家鄉的對外聯系現狀,認識家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
二、試題形式和試題結構[來源:學&科&網Z&X&X&K]
1.考試形式: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70分鐘。
2.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100分。第Ⅰ卷為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每題2分,滿分5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50分。
3.內容與比例
地球和地圖約10%
世界地理約40%
中國地理約40%
鄉土地理約10%
4.試題易、中、難的比例為6:3:1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