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并且還附上了《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倡導全體家長,恪盡父母責任,力行“五要”,與學校共筑防范之堤。一要善引導,重監(jiān)督;二要重表率,立榜樣;三要常陪伴,增親情;四要導心理,促健康;五要多配合,常溝通。
看得出,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而且教育部致全國家長的一封信中也算是面面俱到,手把手教家長怎樣配合學校來預防孩子沉迷網絡。
客觀地說,預防孩子沉迷網絡,目的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不辜負老師、父母的期望,將更多精力放在學業(yè)上。但如果為了預防孩子沉迷網絡采取不恰當?shù)姆绞,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在兩年前的文章中就曾寫過,像通過電擊戒除網癮的做法,同時也會持久地損害孩子感受快樂的能力。也就是說,網癮或許戒了,但孩子也受到了戕害,得不償失。
家長之所以對孩子沉迷網絡焦頭爛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既預防孩子沉迷網絡,又不損害到親子關系以及孩子的其他方面。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沉溺網絡是行為失控的后果,而導致行為失控的原因,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自尊水平不足。
所謂自尊,在心理學中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他認為自己本質上是好是壞的主觀評價。高自尊的孩子會很珍視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會很在意父母、老師以及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希望得到以及維持他人,特別是像父母、老師這樣的重要他人,對自己的贊許性評價。
所以,高自尊的孩子通常“響鼓不用重錘”,他們會努力按照父母、老師對他們的期望而做到好。好了,這就不難理解,當父母和老師都認為沉迷網絡是不好的問題行為,那么高自尊的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輕易地讓這些人感到失望。
相對而言,低自尊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從老師、父母那里得不到贊許,久而久之對自己也失去了自我價值感,不相信自己通過努力還能得到父母、老師的贊許,即使偶爾得到贊許也難以滿足他們的期望。所以,低自尊的孩子很容易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態(tài),無所謂父母、老師的期望。
問題是,低自尊的孩子也同樣需要自尊的滿足,如果從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得到滿足,那么他們就會通過其他渠道和途徑得到滿足。游戲是現(xiàn)時代許多低自尊的中小學生獲得自尊滿足的主要替代途徑之一。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未成年人在家庭不能得到父母的贊許,在學校也不受老師待見,在生活中覺得自己宛如他人眼里的“窩囊廢”,但他一旦沉浸在網絡游戲中能像個英雄一樣得到玩友的簇擁,那么,他又怎么可能不沉迷網絡呢?
其實,對于家長來說,要培養(yǎng)高自尊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具體而言,在溝通互動方式上,多鼓勵、支持孩子而避免貶損性評價或時不時表達出對孩子的失望情緒。
一個能被父母充分悅納,并得到全面支持的孩子,通常都能發(fā)展出較高的自尊水平;相對地,一個令父母時常表現(xiàn)出失望情緒,并經常產生親子關系沖突的孩子,往往都會表現(xiàn)出自尊受到壓制、各種高危問題行為瀕臨,沉迷網絡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