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08 18:46:34
想詩在知詩、說詩的基礎上,通過聽詩而想詩,邊聽邊想,想像詩描繪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幽意,為悟詩奠定良好的基礎。想詩訓練一方面要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給學生想像和聯想的方法。如王維《山居秋瞑》描繪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圖畫,其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極富想像的空間,單就“竹喧歸浣女”可設計這樣的想像:先從竹子想起,一根、兩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邊走邊說,邊嬉戲邊打鬧地向竹林走來,最后再在竹林上面疊加一輪明月。這樣一群洗衣少女邊說邊笑地走進了月光斑駁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熱鬧起來……
悟詩學生在知-說-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如前所述《山居秋瞑》,學生通過“知詩”了解了詩的內容,通過“想詩”進一步理解了作者描繪的充滿閑適和自得的山居生活,學生就會覺得王維筆下的“山”并不是“空山”而是充滿了愜意,令人樂此忘返,留戀不舍。就連那些深受“王孫兮山中不可久留”影響的人見了也不得不改變看法。因而作者在最后寫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再聯系王維的生平和思想,學生不難悟出王維向往閑適田園生活,對大自然情有獨鐘的思想感情,也不難看出他對人生和社會不是積極進取,而是有意逃避的消極思想傾向。在這里適時地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效果很好。悟詩是學詩的關鍵和重點,教學時要做到:一是在想詩的基礎上找好突破口,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悟詩階段;二是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幫助學生感悟;三是抓準時機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使文道有機地統一起來。
品詩學生在對詩歌經過一系列訓練,整體熟悉詩歌后就會自覺地去感受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帶著感情,設身處地地像作者一樣吟誦詩歌,抒發情感,受到啟迪。同時,也會積極地總結自己學詩中的成功經驗為以后學詩提供方法,并逐漸形成自學能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