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4 20:24:00
在2006年修訂的《國際地理教育憲章》中,第一個陳述就是:地理教育對培養現在和未來世界中負責任(responsible)且活躍(active)的公民是不可缺少的。這句話常被地理教育工作者引用,但是是否學了地理就能變得更加“活躍”?這與地理教學是否讓學生學到“活”的地理有關。
學“活”的地理,是學“活生生”的地理。地理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天然聯系為學生學“活”的地理提供了豐富的、帶有區域特色的“原材料”,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有意識地在地理課堂上使用鄉土事例,讓地理教學有了更多的“活水”。
學“活”的地理,是學變化著的地理。即使是看似穩定的自然科學知識也會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而發生改變,更不用說社會科學屬性的人文地理知識。當“九大行星”的常識被“八大行星”顛覆后,不用因怕學生記混而急著徹底清除“九大行星”的痕跡,告訴學生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比只讓學生記住八大行星更有意義。“廉價勞動力”一直是我國地理教科書中陳述某種地域生產發展條件時的優勢之一。且不論這種“優勢”的教育是否得當,畢竟在某個發展階段中這是個現實,F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出現在全國各地的“漲薪潮”已經讓一些人預言:我國廉價勞動力的時代或許即將結束。對中學生來說,多一條、少一條“優勢”并不重要,有價值的是從“優勢”到“非優勢”變化過程中的道理。
學“活”的地理,是學不同視角看到的地理。大千世界,眾多地理要素怎么會只有一種組合?蕓蕓眾生,對世界怎么可能只有一種看法?當學生明白在“典型”的城市空間結構之外還有大量“不典型”的時候;當學生學習理解或欣賞而不是批評世界另一個角落人的生活方式的時候;當學生知道對地理問題存在爭論是很正常的時候,學生就是在逐漸意識到,地理問題是復雜的,從不同視角看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非唯一,這對形成他們靈活的思維方式大有益處,這種益處同樣比只記住某種觀點更利于“活躍”公民的成長。
學“活”的地理,是學“生成”的地理。有地理教師在課上先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張美國主要工業分布圖,有的教師先讓學生自己繪制一張水循環示意圖,有的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思路。與教師直接講美國工業分布圖、教師繪制水循環圖給學生看和讓學生記住教科書中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措施”相比,前面的教學使學生學到的就不只是“固化”的結論,而是蘊含地理知識形成過程的“活”地理。
學“活”的地理,讓學生的思想更活躍!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