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5 20:02:13
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昨起在全球生效。二氧化碳作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已成為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那么,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對糧食生產究竟有多大影響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項歷時3年多的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糧食營養成分下降。
植物的光合機理與動物呼吸正好相反,它們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隨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植物好比進入了“高壓氧艙”,它們的生理、生化過程及其生態系統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為了模擬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條件下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發展了一種名為“自由空氣條件下升 氧化碳濃度控制技術”,簡稱“FACE”。2001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與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合作,先后在無錫和江都開展了中國水稻/小麥FACE研究項目,365天24小時模擬2050年前后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重點研究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對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據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建國研究員介紹,通過3年多的研究發現,由于FACE圈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顯著增高,農作物生長周期短了6—9天。但在產量顯著提高的同時,糧食的營養成分如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鐵、鋅等這些營養成分含量明顯下降。按目前觀測的數據進行推測,到2050年前后,糧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降低10%。因此,一種“隱性饑餓”說已被提出。朱建國解釋說,所謂“隱性饑餓”就好比“每頓飯雖然都吃飽了,但實際攝入的養分不足,還沒到下一次用餐時間肚子就又餓了”。
此外,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數量、活性明顯增加;稻米的外觀、口感等品質也發生明顯變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