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6 20:39:08
1929年初,東北的國民外交協會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收回大連、旅順主權,收回南滿鐵路等四項要求,將反日獨立運動推進到一個新高潮。同時日本國內也掀起了反華的高潮,如果不是當時中日政府高層的克制,中日戰爭早在1929年就爆發了。
1930年中國向日本政府抗議日本在公文中使用"支那"這個有歧視性的詞語稱呼中國,日本隨后同意今后在公文和新聞報紙中不再使用"支那",改用中華民國的正式名稱。但這個象征性的讓步并無助于平息中國人的反日情緒。
1931年5月,中國和朝鮮(專題,圖庫)的農民在長春附近的萬寶山發生沖突,造成多人死傷。在日本的煽動下,朝鮮人的反華情緒爆發,數千憤怒的朝鮮人沖入平壤的華人街,對中國僑民進燒、殺、搶,造成數百中國僑民死傷的大慘事。
1931年,石原莞爾調任關東軍參謀,開始策劃9.18事變。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以偽造的鐵道爆破事件為由,突然向沈陽的張學良軍發動猛攻。張學良軍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方針,主動撤離沈陽。
9.18事變發生后,由于關東軍只有一萬多人的兵力,無力攻占東北全境,向政府請求派遣日本的駐朝鮮軍團增援。但當時的若櫬首相和陸軍大臣協商后,決定采取不擴大事態的方針,并向駐朝鮮軍司令林銑一郎下令按兵待命。如果林銑一郎聽從政府和軍部的命令,9.18事變就會夭折。但林銑一郎也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獨斷地派出三萬多人的軍隊增援關東軍,使關東軍占領全東北成為可能。
關東軍挑起9.18事變后,蔣介石政府實行了不抵抗政策,試圖通過外交方式解決問題。中國政府9月21日向"國際聯盟"提出起訴。當時的日本政府并不贊成關東軍搞獨立的"滿洲國"的計劃,因為這樣露骨地違反日本和八大國簽訂的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條約,會使日本在國際上陷于孤立。
日本當時是"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日本代表9月25日在"國際聯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針:1)日本對中國沒有領土野心;2)日本的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護當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軍隊將立刻開始撤退。
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都支持立刻撤軍,但關東軍的軍官們卻根本不理會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錦州的張學良軍隊發動猛攻。當時在沈陽的日本總領事曾找關東軍的高層交涉,試圖解釋政府希望和平解決的方針,但關東軍的軍官竟然拔出軍刀來威脅說:"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們的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