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知識概覽和學習要求
世界現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
進入現代以來,世界日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歷史進程漸趨國際化,世界各國發展模式則呈現民族化和多樣化,這種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統一,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人類社會在取得空前進步和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人類在克服戰爭與貧困,推進和平與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經受嚴峻的挑戰。
俄國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對穩定,但1929年即爆發了空前的世界經濟危機。為擺脫危機,美國實行以國家調節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國家力圖以建立法西斯專政和對外擴張尋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摧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稱霸世界,瘋狂擴軍備戰,不斷侵略擴張,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在科技革命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一系列的自我調節和改良,經濟有了較大的新發展。社會主義由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在民族民主運動的沖擊下最終全面崩潰。獨立后的民族國家在振興民族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二次大戰后形成了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崩潰,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揭開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帷幕。人類文化空前繁榮,世界性、民族性與多樣性交相輝映。
通過學習,了解世界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世界現代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總趨勢;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解和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增強國際意識,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了解當代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志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俄國十月革命
1、革命爆發原因和背景:①一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執行反人民的對外政策,并力圖撲滅國內的革命火焰。
2、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5、關于十月革命的幾個特點:
①它打破了資本主義的包圍,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俄國單獨取得革命的勝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大到全國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從而形成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階段的革命。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④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的建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一方面,它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后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因此,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于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