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2-02 18:59:11
蒙田(法國):我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這倒不是因生之艱辛或苦惱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質在于死。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無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帕斯卡爾:人們既然不能治療死亡、悲慘、無知,他們便認定為了使自己幸福而根本不要想念這些。
盡管有著這些悲慘,人還是想要能夠幸福,并且僅僅想要能夠幸福而不能不想要幸福;然而他又怎樣才能掌握幸福呢?為了要好好做到這一點,他就必須使自己不死;然而既然不能不死,所以他就立意不讓自己去想到死
柏格森:我們感到時間的延續(xù)像一條我們無法逆行的小溪。它是我們存在的基礎,像我們感到的那樣,它是我們生活的那個世界的本質
托馬斯:如果當命運的最后時刻臨近時,我們越加緊緊依奉它,那么滿頭白發(fā)也會是一種幸福,殘存的理智不是災難。但是生活的長久習慣使我們不情愿去死。
盧梭:如果我們永遠不死,我們反而會成為不幸的人。當然,死是很痛苦的。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不能永遠活下去,想到還有一種更美好的生活將結束今天的痛苦,我們就會感到輕松的。如果有人允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長生不死,請問誰愿意接受這不祥的禮物?
冰心《往事》: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來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滿足的了。
【中西生死哲學】
儒家一方面承認“死生有命”,但也強調“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點放在現世努力。孟子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現這種人文精神。道家莊子雖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強調應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為“生死如一”最能突現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圖曾經明白強調,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并且,他主張靈魂不死論,其學生亞里士多德雖然否認靈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強調“我們應盡力過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到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死雖然“沒有邏輯的確定性”,卻有“道德的確定性與必要性”。因而他強調,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爾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種揚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則明言,人生觀即死亡觀,人生既然注定是“邁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盡心盡責,才是面對生死最好的態(tài)度
到了當代,因為醫(yī)學發(fā)達,“臨終關懷”更成為普世關心的問題,如何“生有尊嚴,死也有尊嚴”,也成為超越國界的共同課題。芝加哥大學蘿絲教授的名著《生死學》認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更具積極性與建設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