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病毒溯源、研究傳播途徑、研制檢測試劑、啟動疫苗研發……連日來,沖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除了廣大醫務人員,還有大批科技工作者。隨著科研攻關成果的陸續涌現,新型冠狀病毒的神秘面紗也被逐步揭開,這令人們在應對這場戰“疫”時更添底氣。
一場與疫情展開的時間賽跑
“出現疫情后,中國科學家快速甄別病原體、對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并同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國家和地區分享研究成果,為快速診斷作出獨特貢獻。”1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萊恩在有關記者會上高度評價中國疫情防控工作。
完成新型冠狀病毒分離和測序的,正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病毒病所黨委書記武桂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顧了與疫情展開的那場時間賽跑。
“去年12月31日凌晨,我們接到中國疾控中心通知,要求第一時間落實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疫情處置工作。”武桂珍告訴記者,病毒病所全體職工日夜奮戰,很多人吃住在單位,辦公樓連續多天燈火通明。
賽跑,就是要快!1月2日12點接到湖北省疾控中心送檢的4例病例標本后,病毒病所僅用3小時就獲得冠狀病毒陽性檢測結果,24小時后又測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緊接著,該所于1月4日研制出高特異性PCR檢測試劑,1月7日從臨床樣本中成功分離病毒。
“病毒分離培養成功,為確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引起武漢聚集性病毒性肺炎的病因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證據。”武桂珍說,5天內完成這些重量級的工作,是大家協作、拼搏、奮斗的結果。
通過測序,病毒病所研究人員發現,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與已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差別較大,跟2018年科學家從浙江舟山蝙蝠分離出的冠狀病毒相近,是冠狀病毒科中能感染人類的第七個成員。
檢測試劑至少已使用200萬人份
疫情發生后,如何檢測并確診疑似病例成為防控的重中之重。
武桂珍介紹,傳染病診斷通常需要結合三方面資料——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學史,如病例與傳染源的接觸史、傳播鏈等尚不清楚;臨床表現方面,如發熱、咳嗽等癥狀又與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難以區分,同時也存在不典型臨床表現。因此,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測就顯得尤為關鍵。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特征和以往SARS、MERS冠狀病毒診斷試劑的研發經驗,我們很快設計完成了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的引物和探針,可實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測。”武桂珍說。
1月10日進行的綜合考核評估結果顯示,病毒病所研發的檢測試劑陽性符合率100%、特異性100%、靈敏度最優,被國家衛健委指定用于全國疾控系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實驗室診斷。
對于疑似患者的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等標本,使用病毒病所研發的試劑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實驗室確診。這為后續的病例隔離、治療以及防止疫情擴散提供了關鍵依據。
由于病毒全基因序列和核酸檢測引物及探針序列均已對外公布,全球各疾控、醫療機構和企業等可以自行合成特異性檢測試劑用于病例檢測,病毒病所無法完全掌握檢測試劑的實際使用量。但據該所工作人員不完全統計,僅從幾家公司提供的數據看,截至1月底,利用他們制定的檢測方案轉化生產的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已經使用200萬人份。
中國科學家研究獲充分認可
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全球首發了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信息。次日,世界頂級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疾控中心領銜的研究團隊關于該病毒發現過程和分離方法的論文,引起科學界的高度關注。正是這篇論文首次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2019-nCoV”。
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外同行的充分認可。
作為該論文的三位通訊作者之一,武桂珍認為,公共衛生事件及相關研究成果以科技論文形式及時與國際同行分享,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和世衛組織成員國應盡的義務。作為一種國際慣例,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國際上相關專家充分了解疫情中的科學問題,積極參與并幫助我們國家共同科學防控。
“中國在抗擊疫情中展現出的開放和合作精神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檢測、治療指南也很關鍵。”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專家科霍夫在有關記者會上說,“通過國際合作,我們正在建立關于病毒的知識體系”,這在當前抗擊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阿扎爾此前也公開表示,正是因為中國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公開,美國才能在一周內研發出檢測試劑。“這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讓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共衛生人員就此開展工作。”
對于人類未來該如何防控新的冠狀病毒爆發,武桂珍說:“我們人類能做的是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監測檢測能力,減少對野生動物的侵擾,同時尊重科學與科學家,充分發揮疾控專家在公共衛生事件決策中的作用。”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