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非預期性的沖擊,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沖擊本質上是外生的、局部的和暫時性的,它無法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也難以改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
從一般理論和歷史經驗來看,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沖擊在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大型經濟體出現經濟發展趨勢性的偏離。
在重大疫情發生時,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往往會受到“人員流動的限制”“社會輿情的混亂”“治理的失靈”、悲觀預期的上揚和資源配置扭曲的加劇等影響,也給餐飲、娛樂、交通運輸以及旅游業等服務性行業帶來較大壓力,進而影響經濟的運行。但是,這些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各種要素及其生產能力,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發展基本面和大趨勢。
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能力取決于以下幾大因素:一是資本存量及其增長速度。我們的資本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其積累的方式和更新的速度,更不會因為短期的疫情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二是勞動力及其人力資本積累的狀況。這次疫情不斷增長的死亡數據確實在令人痛心地增長,但現代社會已經將死亡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因此對于勞動力市場及其人力資源的積累影響是短暫的。三是技術進步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從歷史上看,人類技術進步從未因疫情中斷或弱化,反而會刺激人們更加重視技術創新,投入更多公共衛生和城市基礎建設。
縱觀近百年歷史,沒有哪一場大疫導致大型經濟體出現停滯,經濟一般在疫情消退后1個季度左右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1918—1919年的美國大流感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當時,美國有數十萬人死于這場流感,但這也沒有改變美國的長期增長趨勢,大流感結束后,美國經濟增長率快速向潛在增長率回歸。相比而言,中國當前的應對能力和經濟基礎要遠遠高于20世紀初的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波及范圍和死亡率也遠遠低于美國大流感。因此,這次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和發展趨勢。
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較快重返向好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之上。中國經濟的韌性首先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種優勢不僅能讓我們在常規時期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創造中國奇跡,更能讓我們利用舉國力量快速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使中國經濟社會秩序盡快恢復正常。二是中國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為未來恢復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內需潛力巨大,疫情給需求和供給帶來的對沖擊只是局部性、暫時性的,無法撼動中國市場自我良性循環體系。四是中國擁有豐厚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短期沖擊不會改變中國作為第一大勞動力市場國家的地位。五是中國政府強大的經濟調控能力和足夠的政策工具箱,決定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可以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產業規劃、區域布局等政策,全面協調各種資源配置,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趨于潛在增長水平,做好“六穩”工作。
當前科學的疫情應對舉措和恰當的經濟對沖政策,為中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快速恢復國民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提供重要保證和支持。當前,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出臺了多項政策和舉措,在穩定預期、恢復重要物質生產與調配、扶持中小企業、穩定金融市場、整頓市場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可以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地補短板、強弱項,進行深層次的制度改革,增強資源配置效率,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化“危”為“機”,提升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快速邁向高質量發展軌道之中。因此,只要我們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面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深化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我們必將在疫情之后迎來新的發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