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2-10 16:11:34
有句話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一、思維未能及時轉(zhuǎn)換
小學和初一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并不太難。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后,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jīng)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
如:學習方式屬于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類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zhì)并不在于知識量,而在于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初二的學習內(nèi)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應對策略】
1、改善學習方式。肯動腦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識面要盡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chuàng)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huán)境和條件。
3、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diào)學生的成績分數(shù),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jié)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二、缺乏意志力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之前學得很輕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贊揚。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yǎng)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于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fā)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于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chǎn)生應付的心態(tài),造成學習不扎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應對策略】
首先,要正確認識“會玩才會學習”“快樂學習”。我認為應這樣認識:“會學習才會玩”,“學習快樂”。其實,只有會學習的學生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
其次,要忍耐力!“勤奮”里面包含的內(nèi)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觀愿望,有一個自己去努力的目標,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觀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為一體,就成為一個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奮”總是和意志力在一塊兒。
對于剛進初二的學生,意志力是培養(yǎng)的目標。但是,現(xiàn)在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們,經(jīng)常連一點點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力,談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奮,還是先從忍耐力開始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