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2-11 22:19:36
截至2月9日12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7000例。在舉全國之力與新冠病毒抗爭之際,生態環境部門正全力筑牢另一道防線——加強監管,確保一線產生的大量醫療廢物(以下簡稱“醫廢”)得到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理處置。
那么,自“非典”以來,我國醫廢處理體系如何從捉襟見肘到日臻完善,現有的醫廢處理能力能否保障應急狀態下井噴的醫廢產生量,未來還有哪些亟待完善之處,本報記者為此對話了多位行業、機構專家和資深人士。
“2003年抗擊非典時,我是一名普通技術員,當時正處于建廠初期,在人力不足、生產設備自動控制能力較弱的情況下,我們頂著壓力,接收“非典”期間產生的醫廢,及時完成了處置任務。”17年后再次面對疫情肆虐,已經擔任安徽省浩悅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的樂勇頗為從容地說,“這次新冠病毒來襲,我們在本市首例確診感染病例出現前,就迅速啟動了應急預案,為有效防控疫情構筑起一道衛生安全防線。”
樂勇的信心在隨后的采訪中得到印證,此次醫廢處理處置“響應更快、部署更周密、處理更及時”是采訪中專家們的一致看法,而這要從17年前開始說起。
2003年是我國醫廢處理進入規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嶺
“火燒眉毛”是時任原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固體處處長趙維鈞用來形容2003年4、5月間各地搶建醫廢焚燒裝置的情景。
以北京為例,當時全市7000多家醫療機構,每天產生的醫廢相比平時激增,卻沒有醫廢集中處理設施,人們對醫廢恐慌心理也比較嚴重,醫廢處置戰線比較被動。
“醫廢要是流出醫院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一般爐子燒不了。”趙維鈞說,于是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北京市固廢管理中心一邊緊急調運船用垃圾焚燒爐,一邊加快購置密閉轉運車和新建焚燒點,每天增加處理100噸,全市醫廢才得到有序管理和處置。
2003年春天爭分奪秒的醫廢處理戰讓人心有余悸,但同時也是我國醫廢進入規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嶺。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并沒有醫廢單獨分類處置的要求。1998年,醫廢開始納入危險廢物管理。而其后,記者梳理發現,僅2003年6月、8月、10月,就相繼出臺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分類目錄》。
“每隔兩月便有一部相關規章制度誕生,速度不可謂不快,其中穿插推出的各種相關技術規范也在一些細節上進一步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生態環境部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說。
不止如此,“在隨后的2006年、2008、2009年、2010年、2017年,我國又增加了《醫療廢物化學消毒處理工程技術規范》《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容器和警示標志標準》《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設施運行監督管理技術規范》《關于在醫療機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等相關要求,進一步完善了醫廢處理體系。”王琪補充道。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