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12 15:40:27
4.黨和國家為什么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
①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強。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給予特殊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
5.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
《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
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
7.為什么要樹立法律信仰?
①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人民是法治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②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③當法律真正成為我們的信仰時,才會充分體現其自身價值,發揮其應有功能。
8.怎樣樹立法律信仰?
①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和捍衛法律。②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治意識。
【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
1.親社會行為的表現?
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
2.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意義)
①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與社會的接納與認可。
②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
①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
②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4.網絡對個人的積極影響?(網絡豐富日常生活的表現)
①網絡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
②網絡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了人際交往。
③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多彩。
5.網絡對社會的積極影響?(網絡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
①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②網絡促進民主政治的進步。
③網絡為文化傳播和科技創新搭建新平臺。
6.網絡的消極影響?
①網絡信息良莠不齊。②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③個人隱私容易被侵犯。
7.如何合理利用網絡?
①要提高媒介素養,學會“信息節食”。
②要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③要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
④在網上傳播正能量,共同培育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
【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
1.禮的主要表現?語言文明、儀表端莊、舉止文明。
2.為什么要文明有禮?(意義)
①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
③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
3.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
①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②要儀表整潔、舉止端莊。
③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
4.為什么要講誠信?(意義)
①誠信是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價值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項民法原則。
②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③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④誠信促進社會文明、國家興旺。
5.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
①樹立誠信意識,信守承諾。②運用誠信智慧,做到恪守誠實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隱私。
③珍惜個人的誠信記錄。
6.違法行為的分類?根據違反的法律可分為以下三種:
(1)民事違法行為。如:合同違約、欠債不還(一般違法行為)
(2)行政違法行為。如:謊報險情、破壞鐵路封閉網。(一般違法行為)
(3)刑事違法行為:即嚴重違法行為或犯罪。
注:①違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違法。
②無論一般違法還是犯罪,都是違法行為,都有社會危害性,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7.如何養成遵章守法的習慣?(如何預防一般違法行為?)
①認識一般違法行為的危害,自覺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②分清是非,增強守法觀念,嚴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規定。
③依法從事民事活動,積極防范民事侵權行為和合同違約行為。
8.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
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
①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②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標志。
③應受刑罰處罰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9.刑罰的種類?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只能單獨使用)
(2)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可單獨也可附加使用)
10.如何加強自我規范,預防犯罪?
①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
②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
③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
④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第三單元:勇擔社會責任】
1.承擔責任的表現?
按時完成作業、約定守時、信守承諾、認真做事。
2.承擔責任的意義?
①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發掘潛能,承擔時代和國家賦予的使命。
②只有人人自覺履行應盡的責任,才能共建和諧社會,共享幸福生活。
3.怎樣做負責任的人?
①不言代價與回報。②自覺承擔應盡的責任。
③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勇于承擔責任。
4.中學生怎樣服務和奉獻社會?(途徑)
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②熱愛勞動,愛崗敬業。
【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
【一句話必背】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歸根結底就是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2.人權的實質內容和目標: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
3.憲法組織國家機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
5.全面依法治國,保障憲法實施,必須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問答題梳理】
1.如何理解“在我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②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歸根結底(目的)就是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2.國家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權?
①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的憲法原則。
②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立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3.國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權?
①行政機關應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識,堅持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簡政放權。
②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獨立行使權力,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③國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圍和習慣,努力將人權理想變成現實。
4.憲法組織國家機構的意義?
①憲法通過組織國家機構,授予國家機構特定職權,使得國家權力的運行穩定有序。
②國家機構依據憲法行使權力,守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5.憲法如何組織國家機構?
6.為什么要規范權力運行?(為什么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①權力是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可造福于民;若被濫用,則會滋生腐敗,貽害無窮。
②規范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這是憲法的核心價值追求。
7.怎樣規范權力的運行?(怎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①國家權力必須在憲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圍內行使。
②國家權力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途徑和方式行使。
③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得懈怠、推諉。
8.為什么憲法是根本的活動準則?(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
①我國憲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國家的根本法。
②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③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
9.為什么說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和法律效力?
①憲法所規定的內容是國家生活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
②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其他法律根據憲法制定,不得與之相違背。
③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
④憲法是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
10.為什么要增強憲法意識?
①有利于加強憲法監督。②有利于國家公職人員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③憲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一生都離不開憲法的保護。
11.怎樣增強憲法意識?
①學習憲法,積極參與憲法宣傳活動。②認同憲法,增強對憲法的信服和尊崇。
③踐行憲法,堅決維護憲法權威。
【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
【一句話必背】
1.我國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和自由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重要形式。
2.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
3.人格尊嚴權包括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等。
4.財產權的內容: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捐款—處分權)
5.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依法納稅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
【問答題梳理】
1.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①政治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和監督權)
②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③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社會經濟權:財產權、勞動權、物質幫助權)
④其他權利如平等權、宗教信仰自由等。
2.如何依法行使權利?
①公民行使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②公民行使權利應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規定的活動方式、步驟和過程進行。
③公民權利受到損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維護權利。
3.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
①遵守憲法法律②維護國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④依法納稅⑤勞動、受教育的義務
⑥夫妻雙方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和成年子女贍養扶助
父母的義務等。
4.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為什么權利和義務相統一?)
①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②公民既是合法權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義務的承擔者。
③公民的某些權利同時也是義務。例如勞動和受教育。
5.如何正確對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①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權利也不應只承擔義務。
②不僅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行使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6.為什么要履行法定義務?
①法定義務是由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具有強制性。
②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
7.怎樣履行法定義務?
①法律要求做的必須做。②法律禁止做的堅決不做。
【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
【一句話必背】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3.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4.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問答題梳理】
1.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經濟成分
地位、作用
國家的政策或態度
公有
制經濟
國有經濟
地位: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作用: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和保障國家安全等,具有關鍵作用。
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集體經濟
作用:對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實現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
個體經濟
作用:在支撐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擴大就業、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家保護、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私營經濟
2.人大代表的權利?
①依法審議各項議案和報告。②表決各項決定。③提出議案和質詢案。
3.人大代表的義務?
①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②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督。
4.為什么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
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
③這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5.如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求)
①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
③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④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
6.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7.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1)內容:①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②堅持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
(2)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3)意義:①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進科學民主決策。②有利于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③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對分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新型的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2)這是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順應民心的必然選擇。
(3)意義:①有利于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
②有利于把國家的法律、政策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實際、特殊情況結合起來。
③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與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④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村民委員會。
(2)居委會和村委會都是由居民或村民直接選舉產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