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報道:口罩廠的臨時工、隔離人員轉運司機、社區里的“Tony老師”、消毒員和“木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不少人人擁有了“新身份”“新工作”。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急需之處,他們挺身而出、默默奉獻;在城市運行管理的細微之處,他們踐行著志愿精神,真情服務他人。大街小巷中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城市的記憶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抗擊疫情急需處匯聚志愿力量
疫情防控迫在眉睫,為解決口罩緊缺問題,位于松江區的美迪康醫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在春節期間緊急重啟口罩生產線。面對人手緊缺的窘境,公司發布志愿者需求,沒想到“一呼百應”,還有人“拖家帶口”來上班。志愿者陳超群跟媽媽到廠里“打工”好幾次,還有沈咪、陳佳等許多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都臨時“改行”成了口罩廠的質檢工、搬運工。
在看到青浦區趙巷鎮發布的“防疫志愿者”招募令后,“95后”大學生胡怡晨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迅速、堅定地報名參加。胡怡晨的工作主要是支援鎮人口辦進行數據的核實和統計,包括村居上報的近期重點地區及其他地區返滬人員的行程信息。“數據核實也是抗‘疫’戰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她表示,會利用所學專長,盡可能把工作做細致做踏實。“我的愿望就是疫情可以盡早散去,早日回歸校園、繼續學業,堅信春天總會到來,希望大家一起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在松江區洞涇鎮第一個集中醫學觀察點開設后,當得知緊急需要招募志愿者專門負責隔離人員轉運時,在洞涇工作的蔣衛奇和蘇磊第一時間就主動報了名,“這份工作確實需要有人去做”。每次接到轉送任務后,他們必須按照嚴格的操作流程,先趕往洞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穿戴全套裝備,包括防護帽、防護服、護目鏡、手套、鞋套等,接著里里外外給車子進行消毒。準備完畢后,趕到預約地點接人。將隔離對象送至集中醫學觀察點后,還需立即返回中心消毒點再次進行人車消毒、銷毀處理醫用隔離用品等,才能繼續下一單任務。最多的一天,他們一共跑了16趟,經常要忙到下午兩三點才吃上午飯,晚上十一二點仍在接送轉運。
特殊時期,很多理發店尚未營業,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68歲的“Tony 爺爺”殷師傅憑借自己退休以來在自家小區的志愿者經驗,在嘉定江橋社區志愿者服務中心招募理發志愿者順利“應聘”?紤]到正處疫情期間,殷師傅還特意自備了酒精棉球等消毒工具,每理完一名,他都會細心地對理發工具一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當察覺到社區防疫工作者有理發需求,普陀甘泉社區的黨員志愿者曹立山第一個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服務,“主要想趁著大家吃中飯、午休的這個空檔,希望能用我的手藝給他們理一個精神的發型,也算我為抗疫做點貢獻。”
比起年輕人,獨居老年人往往很難第一時間有效獲取疫情信息,此外,不常與人交流也使他們在面對疫情時,更容易產生心理焦慮和不安。陳竹英是浦東新區高橋鎮一名“元老級”陪聊志愿者,已陪伴高齡獨居的益奶奶多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導致陳阿姨無法每日來到益奶奶身邊,但她又擔心老人的安全和健康,于是想到遠程“安排”。每日上門陪伴改成每天兩次電話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飲食和睡眠情況。隨著益奶奶對疫情深度的了解,她對陳阿姨的安全牽腸掛肚:“小英啊,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外面少跑跑”。
家住普陀區長征鎮梅四小區的張純輝老家在河南,來上海已有17年,經營了一家家政服務公司。特意拿著一疊證書到物業主動“請纓”,提出想要義務為小區公共區域做一次消毒,“我們小區很多志愿者都在執勤站崗,忙著防控疫情,我有專業消毒資質,也想為小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區鐵柵欄圍墻損壞影響社區防控怎么辦?寶山顧村菊泉第一居民區的“向日葵先鋒隊”的黨員志愿者“跨界”當起了“木匠”,找來了木棍、木板和粗鐵絲,帶著自家的簡易工具,動手“扎牢籬笆”。
在上海,數以萬計志愿者走出家門,來到社區、道口,填補著城市管理的微小空白,以星星之火,點亮黎明前的夜。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