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彎弓不發
【提示】 如何使文章鮮明、突出,人們容易想到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想到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等等。然而,“盤馬彎弓射不發”也不失為一種好筆法。
莫泊桑的《項鏈》,路瓦栽夫人借項鏈時,佛萊思節夫人這么爽氣答應;賠項鏈時,珠寶店說賣過這個盒子,卻沒賣出鉆石項鏈;還項鏈時,佛萊思節夫人沒有打開盒子作番檢查,直至篇末,才“卒章露底”,原來早先借給路瓦栽夫人的項鏈是假的,這不僅讓路瓦栽夫人目瞪口呆,也是讀者們所始料不及的。而回過頭來看看,一處處“彎弓不發”的細節,確實處處埋有伏筆。《項鏈》不愧是“彎弓不發”筆法的精品。
《明湖居聽書》是劉鶚《老殘游記》中的一個片斷。小說要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但是一開始并沒有讓白妞上場。先是戲臺空空,臺具簡陋;再寫座無虛席,吵吵鬧鬧;又寫相貌丑陋的男子卻把三弦彈得“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接著寫黑妞的演唱,黑妞唱得“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或緩或急,忽高忽低……以為觀止矣”,不了解情況的,以為這個演員就是主角,覺得酷似,誤以為是,最后又不是,迫人追讀下去,最后才讓白妞亮相,讓人們領略她出神入化、無與倫比的高超演藝。作者運用“彎弓不發”來蓄勢,烘托了中心人物的優美形象。
【示例一】
照 片
照片上三個人。三個都是女性。
三個人的神態很不協調。左邊一位剛過中年,雍容華貴。右邊一位很年輕,俏麗窈窕。她們對著鏡頭笑著,都如天仙一般美。她們攙著中間那位矮老太太。老太太扎一塊方頭巾,穿一件很像圍裙的花格肥裙子,兩腮的肉已有些下垂,拽著半張開的嘴。她的兩眼就在那一剎那被定格,仿佛永遠在不停地張皇四顧。她扎煞著兩只手,那樣的無可奈何,好像不是在拍照,而是正遭綁架。
背景很輝煌,基調是處處閃光的咖啡色加紫色。她們站在一座大廳的中央。在她們身后,是一扇玻璃轉門,透過門外的樹叢,能隱約辨出陽光下的海灘。
“兩邊的麗人是闊華僑,中間是從大陸去的姑媽姨媽或老表姐。老太婆有點眼花鐐亂了……”我將照片帶到班里去的時候,圍觀的同學紛紛這樣猜測。
“是在 日本!”——這是較細心的人,因為在轉門上方,能看到一行夾著漢字的那一國的特殊文字。由于這一確定的事實,于是七嘴八舌演繹出一連串的故事:日本投降后,這位姨媽姑媽或老表姐留在中國,直到最近才“經我方幫助”找到親人,等等等等。但不管怎樣編來制去,大家好像有一種默契,有一個共同確認的前提:窮老太婆必定來自“大陸”或“內地”,兩位“麗人”自然是與“我們”有別的人了。
這總使我的心里以及關于這張照片的故事,在本來的沉重感上又增加了一絲苦味。
“這是安阿姨。”我指著左邊一位說。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她算是我的一位啟蒙老師。“右邊是她的學生。她們既不闊也不是華僑,都是本市市民。老太婆倒是地道的日本人,且并不老,只比安阿姨大一歲。”
我要說的,并不就是這些……
安阿姨是“舞協”會員,同她的學生等一起去日本的一座友好城市訪問演出,照片是在她們下塌的飯店的前廳拍的。從住進飯店起,她們就注意到了那位老太婆。她總在默默干活,從不休息也從不抬頭。一連幾天,她們看到的似乎只是那塊花布頭巾,無論沙灘、陽光以及從她身旁來往的人,外部世界的一切都仿佛與她無關。出于我們的觀念,安阿姨對她產生了由衷的尊敬,開始用學來的簡單用語同她打招呼,她分明聽到了,但從不回答,只是更低地埋下頭去。
一天下午,安阿姨她們出席一個招待會回來,正碰上她在前廳抹地板,于是走過去,要同她合影。她明白了她們的意思之后,第一個反映就是要逃開。她們一左一右攙住她,由同團的同志拍下了那張照片。幾乎同時,她像癱倒一樣跌坐到地上,然后,竟嚶嚶地哭了起來。
夜里,安阿姨聽到門外有窸窸窣窣的聲音,開門一看,她跪坐在門邊。她急急膝行進屋,抱住了安阿姨的腿……
代表團的人都悄悄聚集到安阿姨房間里。
她來請求幫助,請代她去申明:拍照不是她的“錯”,她是無辜的,不然,她就會丟了那份差使。“因為,”她說,“我是‘乞兒族’人……”
歷史好像一下倒退了幾個世紀。
在今天的日本人中,存在著一個階層,一個類似印度“賤民”的階層,被稱作“乞兒族”。他們不能參預任何高級的社會活動。一般日本人,連同他們談話也覺得恥辱。他們賴以謀生的職業,只能是被一般人唾棄的行當。這個階層形成于三百多年前日本的幕府時代。當時的奴隸,即今天的乞兒族;他
們曾被嚴禁與一般人正面相向。直到本世紀初,在遇到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時,還必須立即匍匐在地。更為嚴酷的是,他們的這種地位與身份都是世襲的,永遠不能擺脫與超越。在今天,他們的人數已超過三百萬。
“那一夜,我的心沒有安定下來。”安阿姨在講完上面那段故事后說,“心、怎么能安定下來呢?心頭那股壓抑,使人總想狂喊幾聲。我久久站在窗前,望著那個城市,那片璀璨的燈海,我理不清自己的思緒。后來,我們互相擁抱著,像孩子一樣痛哭起來……”
“按照對她的許諾,我們做了能做的一切,但直到回國前,卻再也沒有見到她……她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她要掙錢養活她們呀……”她的聲音哽咽了。“可是,她保住了那份可憐差使便又會怎樣呢?她撫養大了自己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又將怎樣呢?”
同學們再也沒有議論下去,我陷入了沉思。
【借鑒】
①彎弓不發。《照片》敘述了一個令人動情的日本“乞兒族”老太婆悲慘的故事。然而作者沒有按照常規直寫,而讓大家面對這張照片各人的姿態表情進行各種各樣的猜測:然后筆鋒一轉,道出老太“痛苦狀”的原委。讓人們了解了在高度發達現代化的日本國,貧富懸殊,社會畸形發展的另外一面。最先進的國家之中,存在著最落后的等級制度,且將延續下去。作者對日本老太的不幸遭遇予以深切的即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個讀者。倘若按照常規開門見山,直接敘述,未必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感人效果。
②巧設懸念。一張照片上三個女性,其中既矮看上去又窮的老太是誰呢?同學們猜來猜去,莫衷一是。這就引起了懸念。當第一個懸念解釋后,作者又制造了另一個懸念:那日本老太為什么要逃開照像?拍了照以后叉為什么“纓纓地哭了起來”?全文兩次懸念,把故事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將讀者深深地吸引住了。本文在巧設懸念上是相當成功的。
③含蓄悠遠。文中面對一張不協調的照片,讓人們進行了多種猜測”,由此轉入正題,揭示日本“乞兒族”老太的悲慘身世。特別是文未一連串的問號,使“我”陷入深思,也使讀者同樣地深思,文盡意未盡,正是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示例二】
打 扮
年近50的媽媽最近居然愛過問金首飾的價格,全家人都感到奇怪,媽媽是要買首飾嗎?以我家的家境來看,根本買不起昂貴的黃金。
終于有一天,我看到媽媽的頸上戴起了一根黃澄澄的金項鏈。呀!她竟然會這么不顧家。我試探著問爸爸是否同意這件事,爸爸一聽立刻大怒起來,原來他還不知這事。我看到爸爸這副樣子,心里暗暗擔心,家里又要不太平了。
晚飯后,爸爸間媽媽:“你怎么買了項鏈?難道你不知家里現在急需用錢嗎?”話沒說完,媽媽竟笑著說道:“這根項鏈一共才幾塊錢,是攤上‘掏’來的。”我終于舒了一口氣,原來是這樣。
夜里,哥哥悄悄對我說:“媽近來怎么有些愛打扮了,快50歲的人了,經常去燙頭發,還買了好多粉啊霜啊,這像什么話!”我沒有回答,心里也感到不對勁,“莫非媽……”我不敢想下去了。
第二天我回家較早,悄悄走進媽的臥室,仔細看著寫字臺上的化妝品。啊!還算好,沒有口紅、畫眉筆等我最反感的“烈性”化妝品,只是一些防皺霜、增白蜜。面對這些東西,卻想起幾個月前的事來。那時,媽媽臉上老貼著黃瓜皮,到晚上還在臉上涂一些魚肝油,我曾問她這是干什么,她說可以消除臉上的色斑。想到這里,我不禁害怕起來,媽媽到底要做什么呀!
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我總看見媽媽在打扮,花去好多錢買了一套又一套新衣。爸爸看著,忍不往怪起媽媽來:“你最近怎么突然愛打扮了,我真弄不懂你。”媽媽聽了這話,也不作聲。
又是一個晚上,我偶然聽到媽媽在對爸爸說話:“我們這代年輕時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根本不能打扮,別說涂口紅搽胭脂,就連燙頭發也不可以啊,你看我那時的照片,都是扎大辮子,穿同一式樣的布衣服,就這樣浪費了寶貴的青春,趁現在還沒成老太婆,便補上那一段時間吧!”我聽到這里,總算解開了心底的大結,媽媽的青春歲月已不再回來,確實令人沮喪,難怪媽媽現在這樣打扮,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能重新得到青春歲月。
我的青春馬上就要來到,如何使它不像媽媽那樣失去后再要補回……
到了媽媽生日的那一天,全家一起送給媽媽一件禮物,是一根真正的金項鏈和一本《青春詩選》,愿它能夠再補回一段媽媽的青春,把媽媽打扮得更漂亮。
【借鑒】
①彎弓不發。本文寫媽媽愛打扮,在全家引起疑慮,引起風波。媽媽為何愛打扮,直到篇未才露底。這是采用“彎弓不發”的寫法。文章開頭寫媽媽關心金價,并居然戴起金項鏈,還好是串假的。媽媽一連串愛打扮的舉動引起全家的擔心害怕。前面“藏”得自然得體,才能使后面的“露”合情合理,使
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②卒章見旨。《打扮》一文,從媽媽戴假金項鏈伊始,至全家贈真金項鏈作結。最后,“我”偶然聽到媽媽在對爸爸說話,媽媽的話,使全家茅塞頓開,解除了對她愛打扮的心底大結。媽媽的話,控訴了十年動亂,禁錮、扭曲了一代人的思想,浪費了媽媽的青春歲月;媽媽的話,說明了人的愛美之心是永遠不會被泯滅的。至此充分展現了文章的內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