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0-09-21 14:16:24
多年的教學經歷,學生的作文要么干巴扭曲,毫無營養;要么多愁善感,扭捏作態。讀之難受。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教育行業女性教師居多,多愁善感與生俱來,老師給學生一片怎樣的天空,學生就生活在怎樣的天空之下——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二.女性主導家庭生活占據絕對地位,日常生活陰盛陽衰,孩子耳濡目染,男孩兒女性化發展傾向日益嚴重,家庭教育女性化必然影響男孩的思維方式。三.家長過于溺愛,包辦代替嚴重,學生不用動腦動手,一切便可輕松獲得,他們沒有養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認知水平自然停留在最直接、最淺薄的情與愛之上。
如何能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寫出散發著理性光輝、大氣橫陳、豪邁奔放、心游萬仞的好文章呢?
一抓住生活中的強烈反差以反常引發思考
天陰下雨、葉落逢秋、云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春來布谷聲聲、冬至冰雪載途,這些發生在身邊的小事件、小現象,年年如此,歲歲如斯,大家早已司空見慣,自然無法喚起人的好奇心,引發深深的思考。
人是一個獵奇動物。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反,F象的時候,好奇心就會驅動我們的神經,讓思考變得自然。
什么樣的事件或現象能夠喚起我們的好奇心呢?
任何一種現象或事件,都可以分成兩部分:要么是“行為過程+行為結果”;要么是“行為狀態+行為結果”。當行為過程與行為結果的形成強烈反差的時候,或者行為狀態與行為結果形成強烈反差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反常,就會被深深吸引,自然啟動思考的開關,并從中發現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
1.水滴石穿(行為狀態:渺小,微弱;行為結果:實現了不可實現的目標。)
2.一滴小小的露珠,能夠折射整個太陽的光輝。(行為狀態:渺小,行為結果:承載量巨大)
3.一個樸實的農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到了秋天顆粒無收。(行為過程:付出多,行為結果)
4.一個誠實的人,說了最誠實的話,可是沒有一個人相信。(行為過程:恪守誠信;行為結果:招人懷疑。)
最簡單的哲理文,就是寫這些反常現象,然后把其中蘊含的道理揭示出來。
文章一:
水滴石穿。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無論自己的力量如何卑微,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再難以實現的目標,我們最終也一定會實現。
文章二:
一滴小小的露珠,能夠折射整個兒太陽的光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和事物的能力,不在于外形的龐大或者渺小,有了寬廣的胸懷,有了圣潔的靈魂,再弱小的生命,都能承載整個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文章三:
一個樸實的農民,辛辛苦苦耕作了一年,到了秋天卻顆粒無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走向成功需要很多要素,古人歸納為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還遠不止這些,拼搏進取吃苦耐勞只是其中的一項,一份付出,一份收獲,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將各種因素全部考慮在內。
文章四:
一個誠實的人,說了最誠實的話,然而竟然沒有一個人相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特殊的環境、特定的場合,面對特殊的人群,堅持傳統美德是另一種愚昧。綿羊來了給青草,毒蟲來了撒毒藥,才是聰明的選擇。
二.著眼成敗優劣,在選擇中思考人生
不同的人做相同一件事,結果完全不同: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為什么呢?
因為結果受以下三個要素的影響:一.背景條件;二.人、物自身特點;三.人、物行為特點。這三者只要存在一方面差異,結果必然不同。
向陽花木早逢春;近水樓臺先得月。背景條件決定結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果。人、物自身特點決定結果。
小心駛得萬年船;一曝十寒,萬事不舉。行為特點決定結果。
我們感悟生活,其實就是以自身的經歷為出發點,擇成去敗,選優舍劣,從成功者、優秀者身上汲取經驗,從失敗者、拙劣者身上汲取教訓,揭示背景條件、自身特點、行為特點與結果直接的關系,明確自己該怎樣做。
一.具體寫作構架
(一)開頭
兩種寫法:
1.時間,起因,不同人(物)到某地點去做某事。
(1)一個夏日的黃昏,天下著濛濛細雨,因為擔心上夜班遲到,老王和小李早早地出了門,駕駛著汽車向各自的單位駛去。
(2)星期天,為了卸去一周以來工作和學習帶來的疲憊,調劑一下枯燥的生活,老貓和小貓決定去湖邊釣魚。
2.何時,不同人(物),起因,到某地點去做某事。
(1)一個夏日的黃昏,老王和小李望著窗外的濛濛細雨,擔心上夜班遲到,早早地就走出家門,駕駛著小轎車向單位駛去。
(2)星期天,老貓和小貓為了卸去一周以來工作和學習帶來的疲憊,調劑一下枯燥的生活,老貓和小貓決定去湖邊釣魚。
【注意事項】1.這部分寫作內容一定要寫不同的對象(人或物)去做同一件事,否則就不能形成對比,無法在比較中看出成敗優劣。2.不同人物部分,可前可后。3.原因部分可運用因果倒裝形式,在事件之后交代。例如:一個夏日的黃昏,老王和小李早早地離開家,駕駛著小汽車向單位奔去,因為天下著濛濛細雨,他們都不想上夜班遲到。
(二)主體部分的寫法
主體部分的寫法,取決于結尾要揭示的哲理的內容。
1.如果文章結尾要揭示——背景條件與結果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寫法:
(1)甲背景條件好,乙背景條件差,結果:甲成功,乙失敗(或者甲優乙劣)
文章結尾揭示的哲理是:背景條件決定著行為結果,背景條件越優越,成功的幾率越高。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我們是否具備條件,首先要把必備條件準備好,否則再努力也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例如:
張賀出生在北京,父親是房地產大鱷,母親是清華大學教授。父親為他提供了優越的經濟生活,他一誕生就住著別墅,坐著豪車,享受著保姆精心的護理,過著香車寶馬錦衣玉食的日子。母親博學多才,精通教育,他剛到六歲,就被送進了人民大學附屬小學。那里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一流素質的啟蒙教師。作為一個新生命,他以絕對的優勢,贏在起跑線上。
吳敏和張賀是同齡人,出生在大西北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父母都是中國標本式的農民。當地干旱少雨,交通落后。家里只有四畝薄田。為了填飽肚皮,他們像流浪漢一樣到處打零工。然而沒有手藝,只有蠻力的兩個人,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賺到的錢也僅僅能夠維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吳敏的童年時光,注定和結局窘迫、粗茶淡飯聯系在一起,到了8歲,才勉強上了村里的民辦小學。
時光如白馬過隙,一轉眼二十五年過去了,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生長起來的兩個人都到了而立之年。張賀,畢業于北京大學,以其卓越的才華和父母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業于外交部,成為非常有影響力的青年才俊。而吳敏,因為家里無法支付昂貴的學費,讀完初中便輟學務農,日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生活幾乎是長輩的復制,心酸而痛苦。
無論那些虛無主義者,如何唱高調,如何強調主觀努力的能動性,客觀的背景條件依舊像一把大鎖,牢牢地鎖定著不同人的命運,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很多人最終的成敗,其實從一出生就是注定的。
(2)甲背景條件好,乙背景條件差,結果:甲失敗,乙成功(或甲劣乙優)
文章結尾揭示的哲理是:有時候,背景條件反向決定著行為結果,背景條件越差,成功的幾率越高。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被客觀背景條件嚇倒,后天的努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例如:
無足和尚很富有。他是寺院的主持,香客每年做的功德會給他籌備200兩白銀,歸寺廟所有的土地每年能給他提供上萬斤的余糧。善男信女敬獻的布匹裝滿了倉庫。為了到達南海,他收集了沿途的各種風土文化典籍,聯系了很多寺院作為落腳之地,然而他仍然覺得很多事沒有準備好:遇到突發事件怎么辦?途中患病藥品沒有準備充足怎么辦?船太小遇到大風浪怎么辦?隨從太少,遇到強盜怎么辦......他準備得異常充分,但他總覺得有無數的條件仍不具備。
無我是個游方和尚,他身無分文,陪伴他的只有一個盛水的瓶子,一個化緣用的缽盂。
一年后,無足仍然留在是廟里為出行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而貧窮的無我和尚已經到達南海,并勝利返回?粗矍暗母F和尚,無足慚愧地低下了頭。
其實,背景條件與成就之間很多時候并非是正比關系。有時候,對有些人,窘迫的背景條件,恰恰是一種動力,它能讓人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率先走向成功;而有些時候,對另外一些人,優越的條件,反而是一種羈絆,它會讓人瞻前顧后,猶豫不決,最終一事無成。
(3)甲背景條件好,乙背景條件差,結果:甲乙都成功,或者都失敗
文章結尾揭示的道理是:很多時候,背景條件和結果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決定我們成功或失敗的是其他要素,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怨天尤人,感嘆自己條件差,埋怨上天不公平。
例如:
以一條路為線索,以路上、路邊的人、事、物、景為內容,寫100種人生感悟。
一
這是一條尋常得,不能再尋常的小路。一端是樓前的家門,另一端是第八幢樓樓頭的轉角。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剛剛出生的孩子,站在路的起點,閑看風景。年幼的孩子,瞪著獵奇的眼睛,望著這條短短的路,新奇地打量著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一個佝僂的老者,拄著拐杖,顫巍巍地在遠處挪行,轉眼,就消失在小路的盡頭。
年輕的母親,嘆息一聲,臉色變得暗沉。她望了一眼懷里的孩子,孩子,依舊瞪著水汪汪的眼睛。
小路無言。無言的小路,其實給孩子講了一個沉甸甸的童話,然而孩子太小,他什么也沒聽到,或者他聽到了,但根本聽不懂。
在孩子的眼里,那只是一條小路,頂多是一端站著一個孩子,另一端消失了一個老人的小路。
經歷是花,成熟是果。人,失去了人生歷練,就喪失了感悟功能,就會永遠停留在嬰兒狀態,單純而混沌。
二
小路的左邊,種了一行白楊樹。小路的右邊,栽了一排常青藤。
它們,在同一天到達了同一條路,在相同的條件下,開始了自己的生命歷程。
風,常常不懷好意地搖搖樹身,孩子,時常有意無意的折下幾根枝條,踢幾腳樹干,在樹皮上刻下幾行歪歪扭扭的文字。來自地球的重力,也時刻考驗著它的意志。楊樹,竭盡全力向上生長,艱難異常。
常青藤,躺在松軟的草地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享受著泥土的溫馨和濃郁的花香,像一個生于富家豪門的千金,隨心所欲地爬向它想去的任何地方,輕松自由,無憂無慮。
三年過去了。
楊樹挺拔高聳,枝繁葉茂,整個樹冠越過了高高的圍墻,它看到起伏連綿的遠山,看到了繁華的都市,廣袤的原野,一望無際的海洋。
常青藤,依舊爬行在地上,然而生活,卻改變了模樣。楊樹的樹蔭遮擋了它的陽光,楊樹的葉子奪走了它的雨露。各種各樣的垃圾,肆無忌憚地躺在它的身旁。
生命的歷程,永遠由兩個不變的部分組成:過程和結果。誰選擇了艱難痛苦的現在,就同時選擇了輝煌燦爛的未來;誰選擇了幸?鞓返拈_始,就同時選擇了沉重痛苦的結束。
三
春天,周末。小路兩旁的花開了。
迎春,一團金黃,折射著江南的玲瓏秀美。玉蘭,白璧無瑕,冰清玉潔。櫻花,艷妝濃抹,熱辣奔放。李花,含苞待放,欲說還羞。
有的人,在小路上散步,享受著春日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風景。有的人,呼朋引伴,擺出各種藝術造型,依花弄草,用鎂光定格靚麗的青春。
兩三個中學生,坐在路邊的長椅上,忘我的背誦著單詞、詩歌、古文。幾個孩子,蹲在甬路上,盯著一只剛剛出洞的甲蟲,專注得心無旁騖。一個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拖著輪筐,提著菜籃,行色匆匆——他們要為勞累了一周的子女,準備一桌可口的菜肴。
我們總是欣賞前者,盛贊他們懂得如何生活。
我們總是責備后者,說他們只顧低頭走路,忘了路邊的風景。
其實,這種評價過于主觀臆斷:對不同的人來說,風景的內涵截然不同。
四
小路兩端低,正中,有一處三四米高的凸起,像一個倒著寫的字母——"V"。
每天早晨出門,大家要上一個坡,每天傍晚拖著一身疲憊回家,仍然要上一個坡。于是,這個坡成了六幢樓里所有業主無法排遣的心結。
“當初買房,樓內所有的地方都仔細審查過了,誰會想到這里會出現問題,也怪自己粗心,當初來看樓的時候,走的就是這條路,真不知道自己的眼睛長到哪里去了!”有人開始自責。
“你看隔壁那排樓,花同樣的錢,人家的路,就平得像一灣水!”有人望著對面,開始羨慕鄰居,慨嘆自己命運。
“開發商缺了八輩子德了,這么點個小坡,用推土機推一推,能花幾個錢?省錢留著給自己買紙燒吧!”有人開始惡毒地詛咒。
“我覺得這樣挺好!”一個年齡只有七八歲,在坡上跑上跑下玩得興高采烈的孩子突然插了一句,“你們只看到上坡兒累一點兒,卻忘了下坡兒會輕松許多,加起來我們費的力氣和平路一樣多!”
所有的人瞬間沉默下來。那系了許久的心結,也在這個孩子不經意的一句話中,煙消云散。
絕大多數時候,上帝賦予我們的生活,只是形式不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很痛苦,是因為他的眼睛始終盯著晦暗的陰影,忘記了另一面就是燦爛的陽光。
五
路旁的一棵低矮的風景樹死了,枯死的樹干,與周圍的纖藤、綠樹、碧草、鮮花很不相稱。
一位從園林退休的老工人,跟同事打了聲招呼,要回一棵芙蓉樹。
“芙蓉如面柳如眉。”在老人的精心護理下,沒過幾年,這棵其貌不揚的小樹,仿佛鳳凰涅槃一般,搖身一變,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一到六月,如霞如歌,亦真亦幻的芙蓉花便開滿了枝頭。風一來,萬花起舞,濃蔭弄影,滿院馨香。大蓉樹,定格成整個小區最美的風景。老人們終日坐在小路邊的長椅上,下棋,打撲克,聊天,織毛衣,盡情地享受著芙蓉樹的恩賜。當然,所有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栽樹老人,大家不停地贊美他,感激他——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栽下一棵樹,會獲得如此眾多的尊重。
一天,一個姓李的頑皮孩子,上樹捕蟬,不小心摔了下來,小臂骨折。
“如果你不栽這棵倒霉的樹,孩子能摔成這樣嗎?”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同找上門來,興師問罪。
老人被訛了三千元錢——對于一個老工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多了!他不敢想再有第二次,于是在賠完錢的當天夜里,他含著淚,偷偷地鋸掉了那棵樹。
人們懷念那棵芙蓉樹,但沒有人敢再去那里,栽一棵芙蓉或者其他什么樹。從此,那兒只剩下一個令人傷心的樹樁。
我們總是抱怨好人太少,卻不知道自己隨時都在扼殺這些好人。期望別人做好人,自己要首先做個正人,給別人提供做好人的環境,特別是——當“我”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