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11-15 11:23:10
本單元內容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本冊教材雙基內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學的核心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們今后學習化學的理論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如只要求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對離子形成的過程僅用一幅圖畫作初步介紹,只要求知道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化合價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記住常用元素的價態,會運用有關化合價的知識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
本單元重點:原子的構成、離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號及化學式。
本單元教學的難點:核外電子排布觀念,化合價。
本單元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統一
本單元抽象概念較多,像原子結構模型、相對原子質量、元素、核外電子排布、離子的形成、化合價等。這些抽象概念在學生的認知圖式中沒有適當的生長點,難以被學生同化,引起學生認知結構的修改或重組,以適應新的認知情境。為了使學生順應新的認知情境,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從一個認知平衡走向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的認知平衡,教師必須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如實物模型、圖表、電化教學、多媒體課件、影視錄像等,加強直觀教學,把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以形象思維強化認識的表象,從而推進抽象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學生初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以后,要加強運用,把抽象概念演繹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之中,使抽象認識具體化、形象化。
2.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并重
由于本單元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感性知識積累不夠,一開始就采用探究學習有一定的困難。但若采用“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是不利的,這就要求教師要設計“有意義接受”式教學方式。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喚起學生的興趣,可用不同的詞語陳述相同的內容,從而有助于理解;教學中要注意師生的情感交流,師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強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設備和教材以及情境對講授內容作靈活處理。這樣,既發揚了接受學習信息密度大,教學效率高的優勢,又加強了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本單元的活動與探究基本上是調查、資料分析、尋找規律式的,可以作為“有意義接受”式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補充。
3.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互補
本單元知識從類型上講主要包括化學用語、化學基本理論和化學計算。這些內容是需要學習者進行記憶,獨立思考,嘗試運用,進行一定量的獨立練習才能掌握的,所以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也要加強合作交流。要讓學生在合作中明白自己承擔的角色是什么,應該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表現自己、關注他人。因此,要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4.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配合
由于本單元化學用語方面的知識點多,基本概念多,理論不系統也不可能很嚴謹,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解決的辦法是一方面充分發揮“有意義接受”式學習在教學效率方面的優勢,并選準內容適當進行探究學習。對于化學基本理論的教學,教師應盡可能使用電影、錄像、多媒體等電教手段、生動的比喻和充分利用書上的插圖,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包括教師的語言直觀),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對于化學用語的教學,一是分散難點(在化學課一開始就注意化學用語的教學,讓學生逐漸熟悉,自然記住,到學習本課題時,已經認識并記住了一些化學用語,以減輕對枯燥乏味的化學用語的記憶負擔),講練結合,逐步記憶;二是組織好與化學用語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習活動向課外拓展。從教的方面講,教師可以制作專題教學網站,利用電子郵件、BBS論壇、化合價歌謠或快板、組織化學晚會等,拓寬與學生互動的時空;從學的方面說,學生可以通過自己設計專題學習網站,利用電子郵件、BBS論壇、PPT演示文稿等,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實現多向互動形式的拓展和本質的深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