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12-26 20:11:41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故鄉知識點總結2022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鄉》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這篇小說。
三、理解詞義
1. 陰晦:陰沉昏暗。
2. 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驚的樣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譏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
9. 恣睢:放縱,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寫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時的復雜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刻畫了閏土與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懷著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觀,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下一代。
五、問題歸納
1. 簡析課文第二段故鄉給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陰晦”“冷風”“蒼黃”“橫”等字詞形象地渲染出故鄉沉寂、荒涼、死氣沉沉的景象。“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仿佛使我們置身于深冬季節的原野,“蒼黃的天”已使人感到壓抑,遠近村落又那么荒涼,更令人產生憂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橫”字則更把一片荒涼的景象盡現,它們個個如同僵臥在嚴寒中一樣,突出了故鄉的“沒有一些活氣”。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迎”“飛”兩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迎”“飛”用詞準確,符合人物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寫出了兩種不同年齡層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異。“迎”字寫出了母親盼望“我”歸來的急切心情,“飛”運用擬物修辭,既寫出了孩子的活潑可愛,又寫出了侄兒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3.“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母親又高興又凄涼的心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高興”與“凄涼”這兩個詞寫出了母親內心復雜的情感,“高興”是因為見到了久別的兒子,“凄涼”是因為要離開故鄉遠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閏土怎樣的形象?
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聰明能干、口齒伶俐、見多識廣、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
5. 課文12-30自然段運用了什么敘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敘。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動作干煉、能言善說、見多識廣、有勇有謀、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閏土和“我”友誼片斷,表現了“我”和閏土純真親密的朋友關系,與下文兩人的隔膜關系形成鮮明的對比。
6. 課文第12段寫“我”記憶中的故鄉的圖畫,這幅圖畫有什么特點?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第12段描繪了一幅“月夜刺猹圖”,記憶中的故鄉美麗動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形象的烘托,同時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蕭條冷落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7. 閏土臉上“歡喜”和“凄涼”兩種不同的神情同時出現是否矛盾?這里對閏土的描寫刻畫出閏土怎樣的形象?
不矛盾。閏土見到闊別多年的兒時好友,自然高興,所以“歡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以及貧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難堪,所以臉上又現出“凄涼”的神情。表現了閏土見到兒時朋友的復雜心情。“動著嘴唇”“終于恭敬起來”說明閏土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封建等級觀念最終戰勝了少年時的純真友情。一個滿含愁苦、愚鈍麻木的中年閏土的形象出現在讀者眼前。
8. 為什么“我”聽了閏土的稱呼后“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老爺”這一稱呼表明“我”與閏土少年時代建立起來的純真友誼已被森嚴的封建等級觀念所取代。“我”內心感到悲涼、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9. 你認為這“厚障壁”指什么?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種人的觀念、地位、生活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說法。“可悲”在于這樣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著,而且也是精神上、倫理上難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閏土與“我”對話中,多次使用省略號,這對刻畫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中,作者連用四處省略號,不僅寫出了中年閏土反應呆滯,頭腦已被痛苦塞滿,講話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畫中年閏土——木偶人的形象。這與口齒伶俐的少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11.“他只是搖頭,臉是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這段文字運用了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主要運用了神態描寫。“石像一般”運用明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刻畫出閏土內心的不平卻又無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變得遲鈍、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擔將閏土壓得沉默寡言了,這與“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
12.怎樣理解“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句話?
這里的“高墻”是借喻。因“我”對故鄉的期望與故鄉的現實相去甚遠,因“我”與故鄉的人們有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墻”。此句充滿哲理,極好地深化了主題。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談談你對文章最后兩句話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去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這兩句話升華了主題思想,給人以鼓舞。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對“我”回故鄉搬家的見聞感受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經濟衰敗,農民極度貧困的現實,揭示了導致農民貧困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喚人民群眾共同為實現新生活而努力奮斗。
七、課外知識
文體知識
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分類(篇幅):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