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0-05 19:56:30
清明戲秋千
①又到清明,人們手捧白菊,緩緩步入墓園,在靜穆安寧的園中,生者和逝者相約清明節,傾真情.訴衷腸,長長呵護高尚的情,永遠陪伴著故鄉的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淡忘了,清明時節民間有蕩秋千的節俗。
②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春季,隨同醫療隊來到伊犁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巡回醫療,正逢清明時節,錫伯鄉村,干凈整齊,空氣清新,杏花帶雨,柳葉如眉,一派迷人的塞外江南風光。村頭打谷場上,更是熱鬧非凡,高高的秋千架早已豎立,秋千繩上系滿了五顏六色的彩帶,圓圓的箭靶,早已立在谷場的盡頭,彩旗飄飄,歡聲笑語,鑼鼓喧天.全村男女老少歡聚打谷場,打谷場成了歡樂場。
③彪悍驍勇的錫伯漢子登場了,身穿傳統錫伯長袍,個個肩挎箭袋,腰扎彩帶,精神抖擻,站穩腳,如磐石,臂用力,拉滿弓。鑼聲一響,比賽開始,射手立谷場,彎弓搭箭,一副彎弓射大雕的英雄氣概。響箭飛過,不愧為錫伯箭鄉的神射手,箭箭中靶心,場子一片歡騰。秋千架下更是鬧猛,姑娘足蹬踏板,秋千高高蕩起,彩帶飛揚,藍天白云下,宛如飛天仙女翩翩起舞。在銀鈴般的笑語中,姑娘們投身在美好的春光中,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美麗。
④正值中午,各家端來烤制的錫伯大餅,撕一塊軟軟的大餅,蘸上自家釀造的“米松糊糊”醬,又鮮又香,大快朵頤,錫伯人稱之為“咬春”,清明咬春餅,象征團圓美滿。錫伯人“咬春”,是最直接也是最淳樸的迎春方式,是取“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高高飛翔的秋千,蕩出健康的身體,圓圓的春餅,“咬”的是一種生活的韌勁,而蕩秋千蕩出了對生活的新希望,寄托了樸實的錫伯族鄉民對美好未來的幸福憧憬。
⑤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在狩獵采集等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嬉戲活動,后傳入中原。隋杜公贍為《荊楚歲時記》中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超趫(qiáo)者。”后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秋千在南北朝時流傳民間,唐代戲秋千集中于寒食、清明節前后,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而杜甫的“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可知清明戲秋千在唐代廣為流行。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慣例是“上元結燈樓,寒食設秋千”。元代“寒食清明,宮廷于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戲蹴秋千之服”。明代“寒食,架秋千”,清代清明,“庭院設秋千戲”,寒食日“裁柳、踏青、戲秋千”。直到如今,清明戲秋千,尤為朝鮮族、錫伯族、高山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
⑥秋千是中國人寒食、清明的主要娛樂活動,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秋千意象是和春天、歡樂、青春相關聯的。首先,秋千與紅杏綠柳,春煙畫船一樣,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其次,秋千戲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娛樂。你看,“春晝陰添一倍長,秋千娛樂集嬪嬙。彩繒畫板高高送,來去隨風散異香。”宮城內外,山野鄉村,男女老少,競戲秋千,盡情消遣,何等熱鬧。其三,秋千雖然老少皆宜,但參與者主要是青春勃發的年輕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與青春年少有關,如“少年兒女重秋千”“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
⑦寒食、清明已近暮春,秋干又與悲傷、惜春、嘆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秋千的出現也意味著春天即將離去,它便牽動了人們的惜春、傷春情懷。“清明過了,殘花巷陌,猶見秋千,對景感時情緒亂,”秋千未拆,撩人愁思,而張元幹《好事近》云:“吹花小雨濕秋千,閑卻好春色。”細的打濕了秋千,美好春光被雨打攪,又書寫了別樣傷春的情愫。韓琦清明上墳途中看到“闕祀丘墳無解裂,薦饑村落少秋千”時,心情更為沉重,因為秋千是和平安康時代的游戲。當社會動亂,民不聊生時,誰還有心情玩秋千呢?
⑧秋千走中華民族清明節的代表游戲之一,由此也成為清明詩詞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聯結著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歡樂,另一方面又引發人生的感傷和悲愁情懷。藉此,既可了解中國寒食、清明節獨特的節俗活動,又可了解古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