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1-03 12:35:11
認識類
1.對中國古代文化成就的認識。
(1)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勇于創新的民族精神。
(3)我們應該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個有思想文化素養的中國人。
2.制度創新的認識。
(1)是促進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
(2)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3)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安定,國家統一。
(4)是創新之本,沒有制度創新,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5)只有創新型政府,才會形成創新型的制度、創新型的文化。
3.對科技發展的認識。
(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推動了社會進步,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
(2)帶來了危害:環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態破壞、高科技犯罪、核武器導致戰爭規模擴大,戰爭危害性加深等。
(3)利用科技應趨利避害,造福人類,避免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4.歷史上的人才選拔制度給我們的經驗或啟示。
(1)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2)完善考試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
(3)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
(4)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
(5)應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正確觀念。
5.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啟示。
(1)中國近代化探索的啟示:
①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不能使中國革命獲得成功。
②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向帝國主義或外國侵略者低頭。
③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外國近代化探索的啟示:
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樹立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勇于創新,銳意改革,與時俱進。
6.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認識。
①發展才是硬道理。
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政策。
7.新中國與近代舊中國外交有何本質區別?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哪些啟示?
(1)區別:
近代舊中國政府實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國政府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啟示:
①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必然導致外交失敗。國家必須發展強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豐碩成果。
②捍衛國家主權,提高綜合國力,是國家外交的堅強后盾。
③必須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堅持和平與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建設和諧世界。
8.如何認識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
(1)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
(2)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3)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4)中國利用國際組織這一平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利益。
9.對外關系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開放有利于進步,閉關導致落后。
(2)以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為原則開展外交。
(3)國家利益是國家外交戰略調整的根本出發點。
(4)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5)國家之間和則兩利,斗則俱損。
(6)外交政策應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
10.日本發展史的啟示。
(1)一個民族要想進步,就要不斷地用改革來完善自己,向先進文化學習。
(2)反對民族壓迫,捍衛國家獨立。
(3)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教育。
(4)一個民族面對困境時要勇于創新,要有頑強的意志;要走和平發展之路。
11.你能從英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中汲取什么智慧?
繼承優秀傳統,注重法律保障,激勵創新精神。
12.近現代眾多的發明出自歐美國家,對我們有何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在生產力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
(2)青少年應學習發明家們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刻苦鉆研、大膽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為祖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自己的最大貢獻。
13.對20世紀世界格局的三次演變的認識。
(1)國際政治格局實際上是大國爭奪和妥協的產物。
(2)決定國際政治格局的終極力量是大國間綜合國力的對比。
(3)任何國際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暫時掩蓋矛盾。
14.對大國關系發展的認識。
合作共贏;和平發展是主流;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15.對當今國際關系的認識。
(1)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
(2)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
(3)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4)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5)我們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提高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同時應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抵制少數大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和行為。
16.對思想解放的認識。
(1)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解放運動是社會前進的力量源泉,社會變革的內在動力。
(2)思想解放是科學理論的指導,為社會改革和革命等活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礎。
(3)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4)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必定走向衰落,我們要勇于接受并認同新鮮事物,敢于創新,吸收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緊跟時代潮流,不斷發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