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1-26 20:27:00
一、啟示和認識類問題的解答:
首先是說明你認識到什么道理(成功的原因或失敗的原因,概括性的結論),然后是說明我們應該怎么做。
在此列舉幾種問題的啟示類答題方式:
1、民族關系類問題:
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民族平等意識;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國家的富強。
2、經濟發展和改革類問題:
①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
②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
④改革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
⑤改革要切實維護人民利益,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⑥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要和守舊勢力作斗爭。
3、中外關系、世界大戰和國際沖突問題:
①開放有利于進步,閉關導致落后;
②國家之間要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國際沖突盡可能以和平手段協商解決;
③中國要重視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發展國防力量,做好事態進一步發展的準備
④國家之間和則兩利,斗則俱損,要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⑤國家利益是國家外交戰略調整的根本出發點;
4、世界大戰與維護和平問題:
①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恐怖主義;
②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③國家之間要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國際沖突盡可能以和平手段協商解決;
④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⑤發展中國家要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維護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
5、科技類問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國家要實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創新能力;
6、從個人角度談認識:
要刻苦學習,掌握先進的科技知識,為國家的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7.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說明的問題:
①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③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④我們也要有愛國之志和報國之行,為國家富強而奮斗。
7、中共開辟民主革命道路的啟示:
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要勇于改正錯誤,善于總結經驗教訓;要真正維護人民利益
9、從兩次國共合作中得出的認識:
①國共雙方的矛盾斗爭有其必然性,但只要從民族和國家利益出發,就能實現合作,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
②中國共產黨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力量,堅持以斗爭求團結;
③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二、常見問題提示:
1、近代列強侵華戰爭中中國失敗結果的認識: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尊嚴要靠實力來維護。
2、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的特點及歷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
感悟: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的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4、抗日戰爭的勝利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5、勸戒日本“歷史不容忘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民族會得到全人類的諒解;違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將遭到世界人民的唾棄;正視歷史,以史為鑒,才能面向未來。
6、如何才能促進中日之間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應教育國民正視歷史,反思歷史;中日之間應建立互信機制,加強經濟、軍事、文化和人員間的交流、對話和協商等。
7、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論: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艱辛的、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警惕錯誤思想傾向。
9、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
10、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統一大業必將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發展兩岸關系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是不會得逞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長期奮斗。
11、如何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地位:
(1)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
(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
(3)適應世界潮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迅速發展。
(4)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加強同世界各國聯系,提高國際影響等。
12、日本學習中國和西方進行改革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3、面對戰爭的悲慘和血腥的啟示及人類該如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人類應當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加強多國的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各國的爭端;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啟示: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15、對歷史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并存的局面認識:兩種社會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和斗爭是長期的,我們應防止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建設應注意借鑒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有益經驗。
16、羅斯福新政的啟示:“新政”是一次創新。它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為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借鑒。
17、羅斯福新政對當今經濟活動的啟示:國家應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的均衡發展。
18、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給我們帶來的啟迪:
(1)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革,就能促進經濟發展。
(2)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3)政通人和,經濟發展。
(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19、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經驗啟迪聯合國應如何去應對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0、歐盟成立的啟示: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實現“雙贏”和“多贏”。
21、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
(1)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2)國家要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感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思想;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破壞,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聯合國在世界上真正起到發展經濟、促進和平的作用;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所有國家、民族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世界人民和平共處,談判成為解決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法;人類不再有戰爭,讓世界充滿愛。
24、全球化使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國外資本和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市場經濟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制約,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
25.二戰結束至今,未曾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國際合作組織的作用。(2)二戰的慘痛的教訓。(3)世界經濟全球化
(4)和平力量的增長。(5)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