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22-12-05 10:49:47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初一期中考試:《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 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2.《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如文中1-9則)散文,南宋時,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書。
(二)理解性默寫(用原文回答)
1、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來自臺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引用了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心情。
2、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論述學習精神和教學態度的語句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而借鑒的意思(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我們常引用《<論語>六則》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論語六則》中表示虛心學習的成語是“學而不厭”和“不恥下問”。(限四字)
(三)主要內容
1.涉及的成語:
(1)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
(2)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
(4)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5)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別人學習。
(6)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
(7)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事業奮斗到底的決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別人。
(10)不恥下問: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職位低下的人請教為可恥。
(11)學而不厭:學習不感到滿足。形容謙虛好學。
(12)誨人不倦:耐心地教導別人,沒有厭煩的情緒。
2.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有:通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3.古今異義詞語
(1)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 今義:表示確數)
(2)飲水(水,古義:冷水 今義:指所有的水)
(3)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四)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作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新的理解與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作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以”后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