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22-12-16 10:21:46
五、學期結束階段和寒假有關工作要求
1.認真做好學期結束工作。各地各校要認真做好本學期結束的各項工作及安排好寒假工作。一是要認真完成教學計劃,科學全面評價學生。各地各校要根據學段年段教學任務要求,精心組織完成好本學期教學計劃。各普通中學務必在本學期結束前做好本校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二是要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要根據當地疫情防控要求,組織召開線上家長會,開展“萬師訪萬家”等活動,通報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發展情況,強化家校共育,合理利用假期時間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2.切實加強校園疫情防控。各地各校要嚴格執行國家和教育部門防控措施,嚴格按照屬地疫情防控部門要求,落實科學精準防控要求,切實做好寒假期間校園疫情防控工作。要進一步優化校園疫情防控措施,完善防控體系,細化工作方案,加強寒假期間應急值班值守,所有人員入校時嚴格落實“兩查一戴一測”(查驗健康碼、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佩戴口罩,測體溫)。學校放假前要組織一次衛生健康專題教育,加強冬季常見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宣傳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時刻保持個人防護意識,養成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線、常通風、公筷制、少聚集”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按照“非必要、不外出”原則,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人流量大的區域,特別是要避免前往國內高風險地區和國外境外。
3.嚴格落實“雙減”要求。嚴格落實中辦、國辦“雙減”政策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雙減”工作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包括民辦中小學)一律不得在寒假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讓學生度過一個輕松愉快的春節假期,防止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高三年級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安排,適當安排教學(時間不超過寒假的三分之一,惡劣天氣不得安排教學。若省教育廳有新的要求,則嚴格按省教育廳要求執行),各普通高中學校必須在放假前將相關教學安排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學校要通過《致學生家長一封信》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家長全面準確理解“雙減”政策要求,寒假期間不送孩子到校外培訓機構參加學科類培訓(含在職教師、培訓機構從業教師、自由職業者違規開展的地下培訓)。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對寒假違規補課違規收費行為實行“零容忍”,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
4.科學指導學生寒假生活。各地各校要堅持從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高度,科學指導學生合理安排好假期生活。要加強對學生的黨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嚴格落實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健康等“五項管理”工作要求,嚴格控制學生寒假作業總量,教育學生科學愛眼護眼,正確使用電子產品,防止網絡沉迷;指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障充足睡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要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勞動實踐教育活動,倡導中小學生利用寒假開展參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活動;教育和鼓勵學生開展讀好書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涵養心靈、健康成長。
5.全面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視寒假學生安全工作,在放寒假前組織開展一次校園安全大排查活動,組織開展一次寒假安全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要深入開展家校互動,加強家校聯系,提醒家長切實履行家庭監護職責,做好學生寒假期間的安全管護。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心理關愛。學校在假期要安排人員值班護校,落實校園值班巡查工作要求,確保校園財產及人身安全。各地各校還要利用假期對校園校舍建筑、設施設備等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修,為新學期開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6.做好特殊群體學生關愛工作。各地各校要切實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學生、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關心關愛工作。要堅持綜合施策,持續發力鞏固控輟保學成果,進一步健全控輟保學和輟學學生勸返復學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寒假時間,對疑似輟學學生開展勸返復學工作,堅決防止輟學反彈反復,實現控輟保學常態清零,確保脫貧戶家庭、監測對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子女全部入學,其他適齡兒童少年“應入盡入”,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7.妥善安排好教師寒假生活。各地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妥善安排好教師的寒假生活,從政治、業務、生活上關心教師,切實做好春節期間困難教職工的走訪慰問工作,為教師辦實事。在確保教師休息調養好的同時,合理安排好教師的理論學習與業務進修,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及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寒假期間,各地各校要切實加強教師管理,嚴禁學校教師參與校外培訓行為,中小學在職教師(含教研機構在職人員)不得舉辦或參與校外培訓班,不得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職,不得從事有償補課。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