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1-28 15:20:16
命題特點
【設問形式】
“說明19世紀洛厄爾地區建設運河網絡對紡織業發展所起的作用”、“闡述生物基材料加工業發展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
【考查方式】
地理的意義作用是指某事物或現象所產生的地理方面的意義和作用,通常指褒義方面的影響,在其設問中常見"意義""積極影響""有利作用"等詞語。由于地理意義作用類綜合題不僅關注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身的深層次探究,而且重視它們對其他地理事物或現象產生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因此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歷年高考中考查較多。
問題 |
答題方向和角度 |
組織答案 |
農業 發展 |
生態農業 |
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挖掘了生產潛力;調整了產業結構;發展了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了綜合利用率 |
農產品綜合產業鏈 |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拓展了農業產業鏈,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等 |
|
生態農業園 |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餐飲、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社會就業;廢棄物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使用沼氣能源,植被破壞少;使用有機肥料,綠色優質;果草套種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
|
生物燃料 |
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延長農產品的生產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增加就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等 |
|
工業發展 |
生態工業、清潔生產 |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廢棄物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
工業集聚 |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
|
生態工業園 |
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工業“三廢”排放,改善環境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拉動基礎設施建設 |
|
經濟區開發 |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產業分工與合作;促進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 |
|
能源 |
主要側重新能源 |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減輕環境污染;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節約非可再生能源;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持續發展 |
交通建設 |
線路本身、沿線地區 |
交通運輸本身意義:激活(完善)鐵路網,緩解交通運輸緊張情況。經濟意義: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商業繁榮和對外開放;有利于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和交流,縮小地區間經濟差異;促進科技創新和進步。社會意義: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經濟和文化發展 |
資源跨區域調配 |
經濟、社會、生態 |
經濟角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緩解資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社會角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生態角度:緩解環境壓力,減少污染物排放 |
生態問題治理 |
以水土流失為例 |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 |
旅游業 |
經濟發展 |
a.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b.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c.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筑、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游紀念品等產業);d.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是過分地依賴旅游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
社會影響 |
a.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總體促進社會發展) ;b.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 |
|
文化 |
a.促進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促進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
|
區域環境 |
a.旅游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促進歷史古跡、古建筑、紀念館的修復)。b.旅游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過多游客造成旅游環境的混亂、污染,降低了旅游質量。 |
|
事務發展影響 |
發展(積極意義+有利區位) |
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增收就業外匯收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城市化;能源結構優化;環境保護。 |
不發展(自然+社會經濟) |
競爭力差;浪費土地資源資金勞動力;資金技術不足;距離市場遠,不利于運輸,交通運輸成本高;市場小。 |
具體案例:
☆南昆鐵路、青藏鐵路建設的意義:
經濟意義:
① 有利于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② 有利于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③ 有利于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政治意義:
① 有利于鞏固民族團結。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區脫貧速度。③ 有利于社會穩定。
戰略意義:
① 有利于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② 有利于鞏固國防,保衛邊疆。
☆俄羅斯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重要意義:
① 加強東西部經濟聯系,促進物資交流;② 加快資源開發,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開墾梯田的意義:
擴大耕地面積;利于水土保持;充分利用光熱等自然資源,使農業充分發展。
☆地膜覆蓋的作用:
冬春提高土溫,防止凍害;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營養(防止日曬雨淋,水土流失,微生物活動活躍,加速分解有機質);減少水分蒸發,保水;加光照強度,促進光合作用(小水珠和薄膜增加放射光照強度);防止土壤鹽漬化(水鹽運動的方向是向下的);抑制雜草生長;防風。
☆秸稈覆蓋對春小麥的改善作用: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減少土壤侵蝕;保留冬季積雪,減少蒸發,改善土壤水分條件;秸稈覆蓋,提高土壤溫度,減輕春季凍害;抑制土壤鹽堿化發展;秸稈還田,增加土壤肥力。
答題思路
回答意義類設問,一般會涉及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內容。
1.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
地理環境具有顯著的整體性特征,回答時通常從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巖石、土壤、城市、交通、產業等)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舍棄。例如,分析我國大興安嶺的地理意義。從氣候上分析: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半干旱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從地形上分析:是內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分界線。從地勢上分析:是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從農業上分析:是牧區與農耕區的分界線。從植被或景觀上分析:是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的分界線。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
應該圍繞經濟、生態、政治和戰略四個方面來宏觀把握,并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從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微觀深入分析。例如,修建泛亞鐵路的地理意義。作為我國與東盟的重要橋梁與紐帶,泛亞鐵路對我國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可從完善交通網絡、加強經濟聯系、拓寬能源進口途徑、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分析。
答題模板與典型分析
增強發展在空間上的均衡性,就要破解生產要素流動中所遇到的體制性障礙,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提高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效率。在伊犁河谷谷口的霍爾果斯市,南國的“紅豆”正在西北大地生根發芽。2015年6月,新疆紅豆服裝有限公司在伊犁霍爾果斯舉行開工儀式。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介紹說,新疆紅豆服裝有限公司占地53.32畝,項目投資概算2億元,全部達產后能年產200萬套針織內衣,銷售額約1億元,可提供1000個就業崗位。這是江蘇與伊犁項目合作的一個縮影。“十二五”以來,江蘇的振發太陽能光伏發電、金瑪依石油化工等168個重點產業項目相繼在伊犁落地,計劃總投資達1120億元,直接帶動3萬余人就業。新疆豐富的石油、光照、天然氣等資源,也讓企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在項目合作中,江蘇堅持“有進有出”原則:一流企業進新疆,傳授生產管理經驗;農牧產品走出來,促進新疆農牧民增收。江蘇援疆干部、伊犁州黨委副秘書長汪國強說:“抓項目就是抓發展,通過項目合作構建自身產業體系,增強‘造血’功能,是伊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抓手。”在南通市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伊犁伊寧縣莫洛托乎于孜村村民肯杰太的干貨店被顧客圍得水泄不通,肯杰太樂得合不攏嘴:“在伊犁,大棗旺季時只賣1塊錢一斤,而在南通可以賣到25塊錢。”自2010年南通對口支援伊寧縣以來,南通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開設“新疆特色農副產品”專銷窗口,將各類產品銷至上海、浙江、安徽一帶,讓一流的新疆產品賣出好價錢。“新疆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核心區,江蘇以產業援疆為支點嵌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蘇伊產業互補優勢,從而開拓雙方新的經濟增長點。”伊犁州黨委副書記、江蘇省對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揮部總指揮田洪說。“朋友來了,洗手上桌!”見到遠客到訪,艾加帕提忙把客人迎進門,擺上羊肉和抓飯,請客人品嘗新疆味道。艾加帕提家是霍城縣央布拉克村特色民俗家訪點之一。這樣的民俗家訪點,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央布拉克村原本是當地出名的貧困村。一年前,村里來了一位新村支書,他叫崔榮國,是從江蘇江陰來的援疆干部。通過調研,崔榮國得知該村毗鄰著名的惠遠古城,便挨家挨戶上門鼓勵村民開特色餐廳、駕馬車載客、表演民族舞蹈。“你們只管招待好客人,不要擔心客源!”這份承諾讓村民們安了心,300多名村民開始自主創業。如今,村民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崔榮國與江陰援疆工作組的同志被村民親切地喚作“阿哥”。“民俗文化與生態環境是新疆特有的優勢,合理發展旅游業,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百姓富裕,是一舉兩得的絕佳選擇。”伊犁州旅游局副局長戴洪宇說,近年來,江蘇集中力量在旅游援疆上做文章,已初顯成效。伊寧縣的托乎拉蘇景區鐘靈毓秀,美景如畫,但原先通往景區的道路泥濘,一年最多接待3萬名游人。去年,南通援疆工作組投入3699萬元,在景區內鋪設了18公里柏油馬路,并修繕了基礎設施。這給托乎拉蘇景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游客數量在一年內漲了一倍。以“素面朝天,還其自然”為要求,江蘇計劃在2010年至2016年投資3.35億元,實施22個旅游項目。從2014年起,每年還拿出援疆資金的21%投入旅游業,助力伊犁將旖旎風光變成開啟百姓致富路的金鑰匙。伊犁地處西北邊陲,產業基礎薄弱,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許多工廠因缺少技能型人才而面臨投產困難的尷尬。另一方面,農村大量村民因沒有勞動技能,只能閑在家。為增強伊犁的軟實力,江蘇巧打“人才牌”。今年4月,伊犁技師培訓學院24位師生被選派到江蘇鹽城技師學院等3所職業學校,進行汽車維修、計算機等專業技能培訓。為達到“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效果,回到新疆后,江蘇援疆老師許為柏牽頭制定“教師下企業實習制度”:將設備搬進課堂,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育出百余位雙師型教師。在婦女技能培訓方面,泰州援疆工作組拿出100萬元援疆資金,在昭蘇縣創辦職業教育培訓中心,購買培訓設備,并采取“公司授課+實訓基地+技工實習”的模式,為新疆培養200多名縫紉工、服裝裁剪工、手工雕刻工等人才。為培養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隊伍,在新一輪援疆初步啟動時,江蘇就擬定了詳細的伊犁人才培養計劃:5年內投入4.59億元援疆資金培養干部人才,實施建立“人才特區”、引導人才創新創業、構建干部人才培養教育基地等10項措施。近五年,江蘇已在伊犁開展產業人才項目183個,培養技能型人才9727人。投入一批資金、培養引進一批人才、發展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已然形成。
【例題】
(2019·北京卷)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斷深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跨境經濟合作區在促進相鄰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舉一反三】
闡述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對當地減少貧困的積極作用。【答案】發展邊境貿易,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培養人才,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等。【解析】跨境經濟合作區對當地減少貧困的積極作用即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從對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條件建設、相關產業發展和居民就業、經濟收入等方面進行分析。(2017·浙江期末考試)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江蘇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江蘇省簡圖,回答下列問題。簡述江蘇和新疆相互協作對兩省區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解析】從圖中信息可知,新疆資源和能源豐富,江蘇資源能源貧乏。兩省區的經濟協作之一是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另外,江蘇省經濟發達,產業發展、資金、技術占優勢,而新疆在上述方面居于劣勢;兩省區的經濟協作之二就是江蘇省的產業轉移及相應的資金、技術轉移。【答案】對新疆的影響: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產業升級;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江蘇的影響:緩解資源緊張局面;擴大市場。(2018·河南鄭州模擬)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讀“一帶一路”戰略示意圖及泉州、雅典降水日數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
【模板二】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試從地理角度說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新疆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解析】有利影響主要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就業、區際聯系、民族團結等方面進行分析。【答案】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帶動就業;能將當地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加強與周邊地區互聯互通,促進商貿業與旅游業等的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1.調節氣候 2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3保持水土 4.防風固沙5.涵養水源 6.凈化空氣,美化環境7.穩定大氣成分 8.吸煙除塵 (2020·廣東高三)2019年,北京全面提速通州區園林綠化建設,加快構建“兩帶、一環、一心”的大尺度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為市民工作學習之余提供休閑娛樂場地。建成之后,整個通州區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下圖為通州區“兩帶、一環、一心”示意圖。簡述通州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的環境效益及對市民日常生活的作用。【解析】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森林建設的宗旨就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環境。正確認識和評價城市森林的價值與效益是管理好城市森林的基礎。城市森林創造的價值包括林產品價值和城市森林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的功能。前者如增加美學價值,減少噪音和降低污染,增加生物多樣性;后者如提高房地產的價值,降低居民供暖和降溫費、改善小氣候等價值。城市森林的效益及價值是隨著不同時空條件下城市環境、城市居民及需求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答案】生態環境效益:調節局部氣候(增加大氣濕度,降低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緩解熱島效應;促使地表水下滲,提高地下水位,緩解城市內澇;降噪除塵,美化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對市民日常生活的作用:為市民提供的良好的游憩、健身和交往活動空間;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促進市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2011·北京卷)2011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森林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示例表根據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態效益。【解析】分析森林的生態效益,要結合表格信息,從大氣、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角度來進行思考。【答案】增加碳儲量,凈化空氣,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增加降水,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 1.交通: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2.經濟: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2018·上海卷)城市軌道交通對人口的疏散作用主要是通過沿線土地利用改變實現的。說明該市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對緩解該城市問題的積極意義。【解析】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具有節能、省地、運量大、全天候、無污染(或少污染)又安全等特點,屬綠色環保交通體系,特別適應于大中城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日漸增多,人們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對出行便利性的要求提高,且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綠色出行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道路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排放及噪聲污染、公交便捷及安全等問題愈發被人們關注。城市軌道交通作為一種電能驅動、快捷便利的公共出行方式受到了眾多城市的歡迎,也極大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取得了巨大發展。【答案】軌道交通促進中心城區人口疏散,加快人口郊區化進程;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有利于城市居民住房建設向郊區發展,改善市區的住房緊張狀況;有利于改變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改善城市環境。(2017·河南八市聯考)下圖示意我國東部某區域交通規劃。讀圖,完成下列問題。(3)簡述本區城際交通建設的重大意義。
【解析】(3)交通線建設意義一般從完善交通網、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擴大沿線城市服務范圍、提高區域社會和諧度等方面思考。
【答案】(3)完善交通網,提高區域交通通達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拓寬城市的服務范圍,推動區域城市化、城鎮一體化進程;改變本區經濟格局,提高區域和諧穩定,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