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題型解析
題1
唐詩《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是因為鐘受到僧人的撞擊產生 發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別出傳來的是“鐘聲”,他是根據聲音的來判定的。
解答:振動;音色。
技巧提示:
本題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很多,讀著這句詩,我們可以想象,那悠揚的夜半鐘聲,可以從山上傳到客船,可以隔河傳到彼岸。而聲音產生的條件是物體的振動,因此鐘在僧人的撞擊下產生振動發出鐘聲;人分辨聲音不同是依靠音色加以區分,就如同“聞其聲,知其人”也是這個道理。
這里面還有夜間聲音為什么會傳得遠呢?道理之一是:夜深人靜,背景噪聲小了,人更易于分辨遠處傳來的聲音。道理之二是聲音的速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大,在夜間,靠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逐漸降下來了,高空溫度較高,高空的聲速比地面大,聲音會向地面折射。
題2
小明想比較幾種材料(衣服、錫箔紙、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檢測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還有音叉、機械鬧鐘、鞋盒。在本實驗中適合作聲源的是;小明將聲源放入鞋盒內在其四周塞滿待測材料。他設想了兩種實驗方案,你認為最佳的是。
A.讓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離處,比較所聽見聲音的響度。
B.讓人一邊聽聲音,一邊向后退,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比較此處距鞋盒的距離。
通過實驗得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則待測材料隔聲性能由好到差的順序為。
解答:機械鬧鐘;A;泡沫塑料→衣服→錫箔紙。
技巧提示:
本題中采用的是控制變量,要研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就要控制聲源的響度不變,而音叉振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響度變小,不適宜作為聲源,較好的選擇是機械鬧鐘。
A、B兩種研究方法都采用了控制變量法,A方法采用控制聲源響度和到聲源的距離,比較聲音通過不同材料時的響度,得出的應該是表2中的數據。
B方法控制聲源的響度和能夠聽到聲音的極限,比較距離,得到表1的數據,而且這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是相同的(鞋盒四周塞滿待測材料),通過研究發現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最好,錫箔紙的隔音效果最差。
還有一種是轉換法,所謂“轉換法”是指通過轉換研究對象、空間角度、物理規律、物理模型、思維角度、物理過程、物理狀態、時間角度等,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間接獲取解決問題途徑的一種解題方法。
這種方法能充分展示解題人的想象設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品質,充分體現解題人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達到巧解、速解的目的。聲學部分聲源振動的顯示常采用這種方法。
題3
在鼓面上撒一些細砂,敲鼓時會發現越使勁敲鼓,聽到的聲音與細砂的情況是( )。
A.聲音越響,振動得越快B.聲音越響,振動得越高
C.聲音越響,振動得越慢D.聲音越響,振動得越低
解答:B
技巧提示:
敲響的鼓面正在振動發聲,但是聲音的響度與什么有關呢?為了顯示鼓面的振動幅度,在鼓面上撒上細砂,把鼓面的振動幅度轉換為人眼可以直接觀察的細砂的跳躍情況,因此越使勁敲鼓,聲音越響,細砂振動得越高。這里要注意聲音的“高”是指音調;細砂的“高”反映振動幅度,與聲音的響度有關。
題4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員能對話,說明聲音能在真空中傳播。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音色。
C.道路兩旁的隔音墻是在聲源處減弱噪音。
D.B超檢查身體是超聲波在醫學中的應用。
解答:D
技巧提示:
太空中宇航員是靠無線電對話的,真空不能傳聲;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變音調;道路兩旁的隔音墻是在傳播途徑中減弱噪聲。因此選D。
題5
有一種電子牙刷,它能發出超聲波,直達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這樣刷牙既干凈又舒服。關于電子牙刷,正確的說法是( )。
A.刷牙時,人聽不到超聲波,是因為超聲波不能在空氣中傳播
B.超聲波的音調很低,所以人聽不到
C.超聲波不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D.超聲波能傳遞能量
解答:D
技巧提示:
超聲波具有與聲音相同的特點,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可以在空氣中傳播等,所不同的是超聲波的頻率很高,在人的聽覺頻率范圍之上,故人耳聽不到。超聲波能傳遞能量,故選D。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