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9-04 20:31:37
賞菊花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征,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飲菊花酒
我國古人在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陽節必飲的吉祥酒,可祛災祈福,從漢代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飲菊花酒。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剛剛過去的重陽節,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登高、插茱萸、賞花……
賞菊花
汪曾祺
中國人長于藝菊,不知始于何年,全國有幾個城市的菊花都負盛名,如揚州、鎮江、合肥,黃河以北,當以北京為最。
菊花品種甚多,在眾多的花卉中也許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種顏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黃色的。“鞠有黃華”“零落黃花滿地金”,“黃華”和菊花是同義詞。后來就發展到什么顏色都有了。黃色的、白色的、紫的、紅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別倫·別爾生說各種花里只有菊花有綠色的,也不盡然,牡丹、芍藥、月季都有綠的,但像綠菊那樣綠得像初新的嫩蠶豆那樣,確乎是沒有。我幾年前回鄉,在公園里看到一盆綠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形狀多樣,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狀瓣的。在鎮江焦山見過一盆“十丈珠簾”,細長的管瓣下垂到地,說“十丈”當然不會,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方的差不多,獅子頭、蟹爪、小鵝、金背大紅……南北皆相似,有的連名字也相同。如一種淺紅的瓣,極細而卷曲如一頭亂發的,上海人叫它“懶梳妝”,北京人也叫它“懶梳妝”,因為得其神韻。
有些南方菊種北京少見。揚州人重“曉色”,謂其色如初日曉云,北京似沒有。“十丈珠簾”,我在北京沒見過。“楓葉蘆花”,紫平瓣,有白色斑點,也沒有見過。
【節選自《汪曾祺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閱讀提示
作者描寫了我國南北菊花各自的特點,從種類、顏色、形狀等方面娓娓道來,其中,很多句子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菊花的美,如像嫩蠶豆、卷曲如一頭亂發,讓賞菊這一重陽節的傳統活動充滿了無限樂趣。
茱萸的思念
郭運菊
漂泊于荒野阡陌,植根于貧瘠的土地,卻回報四季的綠和無盡的碩果。離王維山東兄弟的家不遠有座茱萸山,也叫大洞山,重陽時節,我去訪它。山坡向陽地的茱萸翠翠葳蕤,青枝間閃爍著累累橢圓形的紅果,鮮艷欲滴;鵝黃的菊花頂著寒露的霜氣,初露豆蔻年華的笑臉;枝丫滄桑的石榴碩果満樹,咧開大嘴透著晶瑩剔透的籽粒;叢叢簇簇的山楂果掛滿枝頭,那白色的四瓣小花哪兒去了?尋覓之中,忽的讓我想起前蘇聯歌曲“烏拉爾的山楂樹”:“哦,那茂密的山楂樹白花開滿枝頭。哦,你可愛的山楂樹為何要愁?……親愛的山楂樹呀,要請你幫個忙!哦,最勇敢最可愛的呀,到底是哪一個?”一個個茱萸的伙伴漫山遍野,應該還有桂子、菅芒、菖蒲、艾草,既然如今人們把傳統都演繹成了時尚,那就別再冷落深秋里的茱萸,別忘了每年的金秋與茱萸的約會!
桂子飄香,秋風清涼,秋往季節深處颯颯地走。采擷一捧橘紅的茱萸果在手心,效仿古人插一枝茱萸在松松的發髻。沾點古典韻味,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千年穿越,實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樂事。
雨后放晴,藍天白云下周遭如水洗過似得纖塵不染,茱萸山下圣水湖旁一派沉靜清新的美。老年農婦在石榴樹下撿著青皮的果子;草叢間藍色的牽;ㄓ挠牡卮抵扰恃;廢棄的石臼里太陽花開得絢爛;喜鵲斜依著樹枝在理灰白兩色的燕尾服;一只野貓懶懶地看了又看,神秘的躬一下身子跑遠了;山楂樹上的落果“咚、咚”滾落湖中,泛起漣漪一片;風兒吹動灌木的枝條,橢圓的茱萸果劃著耀眼的紅線悄無聲息的沒了蹤影;雛菊禪意地打著蓮花座,輕輕地舞著黃花綠衣。“是誰,在一首古詩的胸口,采下一截茱萸,插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茱萸的思念,絲絲縷縷在秋風中飄散。
【節選自《花草小居》,鳳凰出版傳媒】
閱讀提示
作者借景抒情,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到了那秋天的茱萸山上,寄托到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上,借著重陽節出游賞秋,插一截茱萸,即是對親人的思念,又是對重陽節日的紀念。
秦淮暮雨紅葉
倪貽德
如今佳節又近了重陽,寥廓的天空,只是那般蔚藍一碧,燦爛的嬌陽,想已把青青的郊原,曬成一片錦繡的華毯;蔥郁的林木,染為幾叢灼嫩的紅葉了罷。紫金山麓,靈谷寺前,正是秋色方酣的時候。當這樣的佳景,這樣的令節,我們應當怎樣的去遨游尋樂,才不致辜負這大自然賜與我們的幸福呢!
于是我們又踏過斷碣殘垣的明故宮,走出了午朝門,在城腳下一個驢夫那里雇了幾匹驢子,踽踽的直向前面山道中進行。這秋陽中傾斜的山坡,山坡上鋪滿著不知名的野花--那五色斑斕的野花,遠遠的一角城墻,城墻上的天空,天空中流蕩著的白云,這不是一幅極好的風景畫的題材嗎?哦哦,這幾間古舊的茅舍,茅舍旁有垂著蒼黃頭顱的向日葵,茅舍前有半開半掩的年久的柴扉,柴扉前立著一個孩子,他抱了一束薪,在那里對我們呆看的神情,那又好像在什么地方的一張名畫里看見過的樣子。哦哦,這一帶疏林楓葉,楓葉經了秋陽的熏染,經了秋風的吹拂,也有紅的了,紅得如瑪瑙般的鮮明;也有黃的了,黃得如油菜花般的嬌艷;也還有綠的,那仿佛還在長夏時一般的滴翠;后面有紅墻古屋的襯托,上面有藍天的掩映!這又好像是我的一個好友曾經在那里表現過的一幅畫境。我這樣的在驢背上默默地看著想著,其余的幾個朋友也都默默,這空山之中,除開得得的蹄聲,也沒有鳥唱,也沒有蟲鳴,也沒有人語,大概這時候,大家受了大自然的引誘,都不知不覺的為它偉大的力量所懾伏了?傊,我們好像已經不是現世的人,而變成了中古世紀浪漫時代的人了;我們已經不是現實的人,而變成了山水畫中點綴的人物了。
游興還是很濃的,太陽卻緩緩的打斜了,影子也漸漸的修長起來,一切的景物自然更增長了她們的華麗燦爛。
【選自《藝苑交游》,青島出版社】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