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23-09-04 20:35:29
引申問題
農(nóng)歷十二月是每年的最后一個月,叫做臘月,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說“臘”的意思是“接”,表示新舊交替。
第二種說法是說“臘”通“獵”,表示打獵有了好的收獲來祭祀神明和祖先。
第三種說法是說“驅(qū)逐災(zāi)異,迎接新春”。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說古老的年底祭祀儀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多與祭祀有關(guān),古時候科技不發(fā)達,人們總認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所以非常重視祭祀。而這些祭祀活動,又大多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一到大豐收,人們就會覺得是神明和祖宗保佑,那么就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來祭拜各路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和祖宗先人,祈禱來年五谷豐登、天下太平。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比較忙,只有冬季略微清閑,于是人們多在這個季節(jié)舉行祭祀活動,并稱作“臘祭”,舉行臘祭的農(nóng)歷十二月,就稱作“臘月”。
基本上從漢代以后,“臘月”作為十二月的別稱就流傳下來了。在文學(xué)作品中,“十二月”還有不少非常有詩意的別稱,如臘冬、殘冬、窮冬、余月、冰月、極月,等等。
○
原來,臘八節(jié)不止有臘八粥、臘八蒜,還有別的特色美食呢,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八寶粥”“七寶粥”“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流行于中國廣大漢族地區(qū),是一種由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紅糖、瑣瑣葡萄等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臘八蒜
臘八蒜在華北比較流行,材料就是陳醋和大蒜,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容器里面,倒入陳醋,封住口放起來,到大年初一拿出來,配著水餃吃。此時,泡在醋中的蒜早已變得像翡翠一樣碧綠晶瑩,并且沒有了辣味。
吃冰
吃冰流行于青海的一些地區(qū)。有的是臘八節(jié)的前一天,人們舀一盆水讓它自然結(jié)冰,臘八節(jié)當天把冰從盆里扣出來,敲成碎塊兒拿來吃。據(jù)說吃了它,接下來一年里不會肚子疼。有的是在臘八節(jié)當天,天亮前來到上凍的河邊,取來水晶般的冰塊供在家里,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去病除災(zāi)。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在安徽比較流行,把豆腐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抹上鹽水,從中間挖一個小洞,別挖透了,放入適量食鹽,掛在通風(fēng)處,讓它冬天的太陽下慢慢曬,鹽分一點一點被吸收,水分一點一點被曬干,臘八豆腐就成了。還有的會加入蝦米等配料,味道更好。一般可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既可以單獨吃,也可以跟肉一起炒或燉著吃。
臘八面
臘八面在陜西比較流行,制作時面要切成寬度相當于韭菜葉的面條,拿出提前一晚泡好的紅豆熬湯煮面,面煮好,潑上熟好的蔥花油。
麥仁飯
麥仁飯在西寧比較流行,臘八節(jié)前一天晚上把麥仁跟牛肉末或羊肉末一起煮上,加入鹽、姜皮、花椒等佐料,文火熬一夜。如今,西寧地區(qū)的很多餐館里也有這道麥仁粥。
○
(一)道教
正月初一是天臘,上古五帝(古代傳說中的帝王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考核人的壽命長短;五月初五是地臘,五帝考核人的官職和爵位、人體的血肉;七月初七是道德臘,五帝考核人的骨質(zhì)和體格;十月初一是民歲臘,五帝考核人的收入和官職;十二初八是王侯臘,五帝考核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二)佛教
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年輕時出家修行,在雪山上苦行六年,每天吃一麥一麻。后來發(fā)現(xiàn)單純的苦行不是辦法,于是下山來了。一個放牧的女人見他的身體十分虛弱,就熬乳糜(奶和谷物一起煮成的)給他吃,釋迦牟尼的體力這才漸漸恢復(fù),然后在菩提樹下入定七天,臘月初八這天成佛,所以臘月初八又稱“佛成道節(jié)”“成道會”。為了紀念,古印度人就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常吃雜拌粥。佛教傳到我國后,吃粥習(xí)俗也傳播并盛行起來,最終演變成一種民間習(xí)俗。這種傳說比較常見。
(三)中國歷史故事
傳說一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后變成了惡鬼,專門出來嚇唬小孩兒。古人都很迷信,很多時候人中風(fēng)得病或身體不好都認為是有惡鬼在搗亂。惡鬼怕赤(紅)豆,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一說,并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紅豆熬粥,來祛病祈求平安,最終演變成一種習(xí)俗。
傳說二
傳說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難,在監(jiān)牢里受苦,正值寒冷的冬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居然從老鼠洞刨出了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就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為這天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給它起名為臘八粥。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就把它設(shè)為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最終演變成一種習(xí)俗。
傳說三
傳說岳飛率兵在朱仙鎮(zhèn)抵抗金兵的侵犯,正值寒冷的冬天,棉衣和糧食供應(yīng)不上,導(dǎo)致岳家軍挨餓受凍,老百姓紛紛過來送粥,岳家軍吃飽后,打了一場大勝仗,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岳飛死后,老百姓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用五谷雜糧、紅豆和果子煮成粥,最終演變成一種習(xí)俗。
傳說四
傳說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招來的民工長年無法回家,吃的還要靠家里人送。很多民工,家離得太遠,送不來吃的,導(dǎo)致餓死。有一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們搭伙湊了幾把五谷雜糧,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可惜最后還是餓死了。為了紀念餓死的民工,每年臘月初八這一天就吃“臘八粥”,最終演變成一種習(xí)俗。
傳說五
傳說一對老夫婦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好,沒想到兒子不爭氣,還娶了個不賢惠的媳婦,家里的積蓄很快就敗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年輕夫婦倆又冷又餓,還好遇到了好心的鄰居過來接濟他們,用米、紅豆、果蔬等混在一起給他們煮了一鍋“雜合粥”,告訴他們“吃頓雜合粥,教訓(xùn)記心頭”。這碗粥讓年輕夫婦從此改掉了壞毛病,勤勤懇懇的勞作,日子終于漸漸好了起來。于是,民間為了警示后人要勤勞,便將吃臘八粥的習(xí)俗延續(xù)了下來。
○
臘八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祭祀習(xí)俗和佛教臘八節(jié)融合的產(chǎn)物。
先秦時期,古人經(jīng)常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吉祥,稱為“臘祭”,但臘祭的具體日期沒有固定。
漢代時,明確了臘祭的具體日期,是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這一天稱為“臘日”。不過,此時還沒有喝臘八粥的說法。
此后,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興盛,佛教臘八粥的習(xí)俗漸漸與中國傳統(tǒng)“臘祭”相融合。不過,此時的臘八粥原材料比較簡單,主要就是紅豆、米和果子等。
宋代時,“臘八煮粥”從佛教寺院傳入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習(xí)俗。在臘八這一天,帝王還經(jīng)常以賞賜臘八粥,來籠絡(luò)朝廷官員。
清代時,臘八粥的材料更加豐富,跟我們現(xiàn)代的樣式已經(jīng)很相似了。
○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辦。
臘八粥,吃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誰家灶囪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
臘八,祭灶,新年快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媽子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氈帽。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